同一块饼的竞争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是竞争对手。毕竟毕打行的六间画廊,都在争夺同一个客户群。最明显的例子是,每到艺博会时节,画廊重头展览全部堆在同一天开幕,直接让潜在客人逗留在每间画廊的时间大幅减少。
Andreas直言,他甚至宁愿反其道而行,发电邮提醒客户不要在艺博会开幕前天,即最多人涌进毕打行的时候来临。“有些藏家,你知道他们是『不能排队』的。他们不会愿意这样做。我常跟他们说,如果要来,随时都可以来。我们这里常备香槟,没必要特意与人推挤。”
特别是在香港,当来自世界不同城市的画廊聚集一城,代理的国际级艺术家却大同小异,你也做村上隆,我也做村上隆,竞争便更加激烈了。也是因为这一点,当贝浩登在香港寻找落脚点时,曾希望选址毕打行,但终于因某画廊向业主提出反对,没有租成。
Andreas坦言,Ben Brown 2009年来港时,经营方针本来是把高质素的西方艺术带来香港。回顾其2009年开幕展览,展出的是沃荷(Andy Warhol)、李希特(Gerhard Richter)与毕卡索(Pablo Picasso)。但如今这方针已经行不通。“当你有白立方和高古轩的时候,带来赫斯特(Damien Hirst)已没有意义。”
时移世易,Ben Brown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于是香港分行的角色,从单纯输出西方艺术,改为同时输入亚洲、特别是香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香港画廊出售,甚至反过来带到伦敦藏家面前。2012年5月,香港Ben Brown为今年28岁的中国大陆新进叶凌瀚首次办个展;同年7月在伦敦办了当代印尼艺术联展;今年3月香港Ben Brown首度为当地艺术家Kitty Chou办个展,紧接着4月亦是当地画家Simon Birch,办的同样也是首次个展。
Andreas接受访问时,香港Ben Brown正在展出艺术家Not Vital的作品。虽然他是瑞士人,其雕塑却深具中国风味。事实上那些作品都是他在北京草场地的工作室制作的。“我们希望这些展览,可以为Ben Brown创建一个同时受东西两地影响的形象。”
Not Vital的创作,某种意义上与香港,特别是毕打行非常匹配。香港是有名的东西交会之所,而毕打行则是中环已经难得一见的战前建筑,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加上艺术装饰(Art Deco)风格的梁瓦,是香港殖民地历史的见证。
时代的沉淀 建筑的魅力
位于毕打街12号的毕打行,建於1923年,现为泰记隆有限公司持有,属政府古物古蹟办事处列明的二级历史建筑。大厦由巴马丹拿建筑师行(Palmer and Turner Architects)设计,与邻近的华人行和皇后戏院同于1924年落成。最初为苏锡忠所有,两年後即转让给建筑商人伍华,1962年由中国大陆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已故商人霍英东与汤约翰以500万港元买入。据测量师估值,现时已升值至约9亿港元。
建筑楼高七层,正门设有拱形门廊、有柱式骑楼及雕刻装饰外观,与同时期世界大城市如上海及芝加哥的主流建筑,大同小异。自建成以来,毕打行一直作商业用途,二战前主要为外资公司分行办公室。其中着名的有如德国公司 Jebsen & Company(租用时期为1926至1992年),它曾进行多种商品的欧亚贸易,当中包括蓝妹啤酒(Blue Girl beer)。日占时期大部分租户撤离,其後日本与中国公司相继迁入。
Andreas笑言,自己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然而也有画廊家特意因为这段历史而来,那就是艺术门主人林明珠(Pearl Lam)。其香港分行于2012年5月在毕打行开幕。
“为甚么我会选择毕打行?因为我是香港人,而毕打行是香港硕果仅存的旧式建筑。”她说。“因为我对艺术的定义是『传统的演进』。对我而言,中国艺术是中国传统的延伸,而不是借来的西方现代主义。所以我总是选择能表达我这种思想的旧建筑,作为画廊地址。即便在上海亦然。”
与此同时,库哈斯(Rem Koolhaas)为今年3月新开幕的香港乐曼慕品画廊设计室内装潢时,也特意把中间的柱子原样保留,不加粉饰。剥落的柱身,突出了毕打行久远的时代感。
但有没有人不喜欢毕打行的历史,甚至认为它是个负面元素呢?出乎意料之外,答案是有的。那便是毕打行的业主。由于香港政府规定,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的物业,若要作任何改动及修改结构,须获政府批准,导致物业发展潜力会受影响,亦令物业的转售难度增加,进而影响估值。所以,当古物咨询委员会建议为毕打行评为更重要的一级历史建筑时,业主反而要求将物业从评级名单中剔除。
Althea说,她之所以认为毕打行重要,正在於它提出一种与时代主旋律相异的文化意识。“我来自纽约,那里充满『用过即弃文化』(disposable culture),楼宇反覆盖了又拆,拆了又盖。……香港也一样,现在已经很少旧建筑了。像毕打行和半岛酒店这类殖民地色彩浓厚的建筑物,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讨论。”
台面下的隐忧
已在毕打行分别经营了25年及17年的中环人聚脚地China Tee Club以及复古中国时装品牌“上海滩”,也於前年撤走,换成去年开幕的美国Abercrombie & Fitch。原因也是因为钱:Abercrombie & Fitch愿意缴付700万港元月租,租用毕打行12700尺的店面。金额为上海滩原来租金大约二点五倍。
林明珠说,Abercrombie & Fitch的高调商业行动,把整个中环地段的舖租提高。“我不够幸运,租约签在Abercrombie & Fitch之后,所以租金也相应增加。”汉雅轩的张颂仁、Ben Brown的Andreas以及乐曼慕品的Courtney均认为,现时毕打行的租金实在太高。
“租金太高,你就不能办新进艺术家展览了。”Andreas说。“因为即便所有展品卖光,你还是得亏本。”
“可是这里是『香港中的香港』,又有甚麽办法呢?”Courtney 说。
林明珠和Andreas也说,虽然租金高昂,但并非不能理解业主的立场。Andreas甚至说得坦白:“如果我是业主,可能我也会这样做。”
然而业主却似乎不太理解画廊业对毕打行的价值。犹记得去年,毕打行千不选万不选,却选在艺博会期间进行楼梯翻新工程。这不仅令公众难以在大厦移动,连画廊运送艺术品也变得非常困难。另外,毕打行的门口非常小,导致大型作品无法出入、展示。虽然画廊已多番向业主反映,然而目前并未受理会。
Abercrombie & Fitch的出现,也令画廊家非常困扰。
“那些男模特儿的香水,在大厦上面也闻得到。”说到这里,林明珠直呼oh my god,称整座毕打行都因为Abercrombie & Fitch带来的影响,投诉不断。艺术门画廊附近,便是男模特儿的休息室。每逢换班时间,男模匆匆出入,脚步在画廊门外隆隆作响。林明珠形容,他们就像下课时从课室冲出的学生。
部分画廊则苦于被Abercrombie & Fitch的大声量音乐骚扰,当中甚至有画廊家向业主发出超过一百五十封投诉信。
当然,对方付出的租金这么多,你怎能赶它走?如果它不走,便是画廊走。有画廊透露,已开始研究,是否能够迁往其它场所。毕竟毕打行虽然很不错,但在许多意义上,并不是完美的地方。何况自从Abercrombie & Fitch开幕后,情况还每况愈下。
只是迁,也真不知迁到哪里。有消息指,中国农业银行有意收回干诺道中五十号租出的空间,作银行办公室之用。倘消息属实,不仅是毕打行的画廊家要为场地头痛,即便是白立方和贝浩登也要发愁。
“早晚会有其它更合适地方出现的。世事便是如此。”一位画廊业主道。
每年5月在毕打行门口出现的奇景,还能持续多久?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