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开幕式(左起:曹可凡、郭本恒、陈燮君、李磊、谢定伟)
2013年7月18日,由上海中国画院和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光明乳业全力支持的“丹青·致优——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幕。展览开幕式由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本恒、陈佩秋之子谢定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著名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等共同主持并致辞,展览共展出陈佩秋工笔画作品及书法作品共92件。
精品陈集 秋实夏放
据其子、艺术策划人谢定伟表示,本次展览适逢陈佩秋90华诞之际,为继2002年母亲80周岁举办个展后的首次个展,以92幅作品呈现了其母亲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的艺术历程,跨越了60余年的创作作品,其中许多作品从未展出或出版过。但因展厅限制,尚有不少作品未能得到展示。
统观作品,从早期多用绢和熟纸、极精微不苟之能事的工笔之作,到中期多改用生纸、一度转向的粗笔写意到后期独创的细笔写意画风,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初的大量拟古之作如《仿钱选花卉图卷》、《仿王叔明山水册页》、仿八大游鱼、临李嵩《花篮图》、临王冕《墨梅图》等,到上世纪90年代后受西方印象派设色影响所创的青绿山水与泼墨敷彩之作,从此次展览封面花鸟之作《翠竹山鹧》到为数不多的人物画之一《拟宫中扑萤图》到青绿山水之作《九寨秋色》、《长松旭日》,从书画作品到书法作品,涵盖了陈佩秋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
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殚精竭虑的大格局,而不是游戏笔墨的小趣味。92幅作品的集中亮相,可谓广大观众和研究者借机贴近陈佩秋书画精品的绝佳机会,而陈氏大量早期临摹古画的展现,亦可借展览一睹博物馆古画的神韵,领略佩秋先生师古人与师造化、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生活的精神与态度。
陈佩秋作品
非凡艺术 融汇人生
曾被比喻为“赵管遗韵”,谢稚柳与陈佩秋伉俪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无法忽略的两个名字及其艺术多方面的意义,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陈佩秋作为当代最全面的女艺术家,诗、书、画以及书画鉴定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重彩工笔、泼墨写意,都别具风韵。其几十年来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并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为传统国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做出了独到的诠释与定位。
本次展览策展人、徐邦达关门弟子、知名鉴赏家徐涵明认为,与徐悲鸿的作品有形而少笔、陆俨少的作品守中而缺西、吴湖帆厚古薄今比,陈佩秋怀抱古今,管领中西,是两千年来最优秀的女艺术家。而当年黄胄先生给谢稚柳先生的信中说,陈佩秋不仅是当今女子画家中第一人,在近几百年亦罕有伦比。而陈佩秋自己说:“其实,我是半路出家的”。年幼时的陈佩秋即表现出艺术天赋,二十二岁放弃西南联大学业投靠重庆国立艺专,自此踏上艺术道路。追寻艺术家的艺术历程,或许艺术家的天赋、独行己志的性格、日积月累地慢慢学习、师古人与师造化的互动、求新、求难、求美的艺术追求等关键字铸就了艺术家今天的成就。
陈佩秋早年以山水为起点,从临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入手,由宋元直至清六家、四僧。50年代后专攻花鸟,取崔白、吕纪、徐渭、陈老莲、八大、恽寿平诸家,所作工写结合,融宋画的空灵坚实与明清文人画的墨韵精华于一炉,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60年代始,吸收西方早期印象派绘画的用色、结构、明暗对比等,以小笔着色,作品给人朦胧、宁静之感和明亮气氛。晚年更破除古法,吸收西画光色表现技巧,细笔粗写,晚年青绿山水意境淡雅简远,郁郁葱葱,昭示了画家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书法初习倪云林,后醉心于怀素,所作草书具有大丈夫气魄。
陈佩秋书画艺术展 展览现场
至臻生活 品味丹青
正如陈佩秋在工笔画末运的时代立马横枪,以"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气概守住工笔花鸟画的阵脚,在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上将工笔花鸟推向新的水平。对于艺术和生活,陈佩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作品以其大气度,给人留下鲜明印象,更在当下获得了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认可。作为当今在世画家最高水平的代表者,后市值得关注。
如果说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把它放到生活中才真正有意义;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把它放到传统中才真正具有价值。陈佩秋对生活的明确态度,在师古人与造化的互动关系升腾中,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传统国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做出了独到的诠释与定位,体现了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极致追求。艺术宫副馆长李磊表示,此展是中华艺术宫推出的20世纪重要艺术家的专题系列展览之一,呈现了陈佩秋七十多年研习艺术的历程以及在书画、画论等方面的成就,均可作为中国美术研究的范本。
或许如展览主题“丹青致优”之寓意,中华艺术宫与光明集团共同秉持着对质量生活、文化生活极致追求的理念,藉陈佩秋90华诞为艺术爱好者炎炎夏日献上荡漾淋漓的绿意,更希冀借助陈佩秋个展成为两方合作的良好发端,携手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繁荣贡献一己之力。
观“丹青•致优”艺术画展,探陈佩秋的艺术发展之路,悟品质人生的精致执着。展出时间将持续到2013年9月10日。
【编辑:张长收】
编辑:张长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