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孙瀛洲之子孙洪琦:收藏品的最终归宿应是博物馆
0条评论 2013-07-26 10:19:01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常思雯

谈鉴宝  只做学问不谈价格 

“我是学术研究者,而学术研究就是为了推动文化。”

在文革期间,孙洪琦的父亲含恨离世。孙洪琦被“发配”到山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白天干活儿,晚上却在脑子里琢磨古董。从未放弃过对学术的研究。

孙洪琦并不像活跃在鉴宝电视节目上的鉴定专家,他从不上电视给瓷器做品鉴,也很少给“宝贝”估价,从来都是站在学术的角度来分析陶瓷的年限和制作工艺。“电视上的鉴宝是娱乐,主要是为了取乐观众。它不是学术,学术是很严肃很严谨的事情,它应该有争论。”对此,孙洪琦再三强调。

“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最关心的应该是品鉴中的交流、互相学习,而价值只能说由市场及个人经济程度决定。收藏的最终目的是发扬中国文化,从而留下这些财富给子孙后代,而不是为了给文物定价。文物的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博物馆。”

孙洪琦经常参加一些研讨会,即便是成为鉴赏的大家了,他仍表示“参加研讨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也还得学习,我也还有很多东西没看过。毛主席说得好‘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对于现在兴起的投资性收藏,孙洪琦先生表示忧虑,他认为要谨慎理性的进行收藏,毕竟真品难得,这也讲究一个缘分在其中。希望这些收藏者们能够走到理性的道路上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唯利是图就失掉了收藏的乐趣,收藏的乐趣本就在于真,在于实。”

鉴宝应科学与经验相结合

目前,国际拍卖市场上,中国的瓷器和收藏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针对此现象,孙洪琦老师解释道:外国的拍卖公司成立的早,而中国的拍卖公司成立的较晚,改革开放之后才有雏形,不成熟。而对于外国人士是否真的懂得我国瓷器蕴含的文化,承载的历史,孙洪琦老师说:外国的汉学家也有很了解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相比肯定是各有所长,他们一样有专攻研究,他们对推动中国古文物的发展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外国鉴定评判时更多是运用科技和科学技术,这并不能说专家的鉴定就不必要了,可以说类似与中西医结合吧。在中国一代一代的传承中,这些鉴赏经验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而专家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在摸过品过很多真赝品后,练就的感觉,要靠心去感受,用眼去揣摩,用耳朵去倾听,文物是会讲故事的。这些是科学技术所不能及的。”谈及是否现在可以凭科学技术完全判断文物真假时,孙洪琦先生语重心长的说到。

谈到东莞,孙洪琦称这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许多实业家都有收藏,但这些收藏家是很低调的,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气,纯粹为了欣赏,因为热爱而收藏。这些收藏家们对文化的推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要对他们表示感谢。也希望东莞的收藏家们今后能更多地感受到收藏的乐趣。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