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之乱:谁来为艺术品市场保驾护航
0条评论 2013-07-27 17:48:22 来源:《第1收藏》周刊  

谁是真正受害者与受益者

由于艺术品鉴定体系的不完善和拍卖法律关于假拍的漏洞,致使作假情况无法遏制反而越来越严重,并且出现作假的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如今在拍卖行并不保真的拍卖背景之下,艺术品真伪事件不断引发口水战,并对于艺术家、藏家、拍卖行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不同的困扰与伤害,各位专家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学者观点

冯原:谁才是造假的真正受害者与受益者?

冯原则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艺术界的造假问题。艺术品产业链有几个环节。第一个是画家提供产品,第二个是收藏家,就是购买藏品的人,第三个是造假者,因为他也参与了这个产业链。再接下去还有一个就是参与这个产业链的鉴定家,没有造假就没有鉴定。所以,所有这一切依然围绕着这个产业链的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市场。应该说假画有利于市场,或者说假画必然有利于市场。

艺术品市场在它的市场性质上略等同于有着一个艺术光环的赌场。我们说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价值的筹划,我觉得造假者和艺术家这种博弈关系才使得市场更热。所以,我们找不到真正造假的受害者,但我们肯定可以找到造假的受益者。其实,造假是艺术赌场中的最刺激的、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环节,它有它的市场上的合理性。

吴杨波:艺术品无论真假 对艺术家都有促进作用

艺术家本人并不一定反对假画。首先艺术作品它本身虽然看到的是艺术作品,但实际上艺术作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物,另一部分是名气。那么,我们拿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冲着他的名气去的,他的名气越大我们越会买。但是我们购买的不是他的名气本身,而是这个实物。那么,这个实物不管是真是假,那么,我就得出一个推论,无论是真画还是假画,只要是这个艺术家的,这对这个艺术家都有一个促进作用。

藏家观点

石金柱:艺术品造假渊源来自古代文人游戏

中国艺术品市场,能统领市场的以前是画廊,现在就是拍卖行。拍卖行在中国建立就是20多年。我们放眼看一下行业里的从业人员领导者,除了一些留美与按照企业管理机制来带领团队的领导,其他的基本上行家类,他们原来都是从做画行的行家,我们叫“导家”。这些人起来以后,现在这一块做了以后仍然是按照这种中国古玩市场的诚信中积累下来的一种习惯来延续这种事。中国人这种情节,本身的本性越来越包容,甚至是纵容。所以中国人先玩再定规矩,这是老祖宗传统下来的。这种禀性不仅仅反应在古玩上,艺术品上,这种禀性不恰实际,它就引发你这种包容。毛泽东讲一分为二,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在协商,在玩游戏。

拍卖行代表观点

陈俊明:艺术市场参与者素质有待提高

陈俊明从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和拍卖行的角度谈造假。他谈到,艺术品交易量最大的是在拍卖行,无法避免假画的存在。如何避免买到假画,市场该如何规范,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所谓好的拍卖行或机构,只是更负责任、更严格地甄别拍品。在鉴定方面,真正的专家会征集到比较好的拍品。此外,陈俊明还谈到,艺术品市场之所以涌现如此大量的假画,鉴定的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鉴定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没有此专业,即使有考古专业,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法律界观点

朱永平:艺术品作假能不能用刑?是法律界的困惑

中国的刑法对假的东西惩罚很厉害,比如做假药我们可以判三年至五年,假钞票等都有相应的刑事处罚。但是艺术品作假能不能用刑?这是法律界的困惑,它的困惑的特殊性就包括如杨之光老师讲的“我能不能教我的学生临摹?”你在临摹的过程中就造成了造假。只要老师教学生法律责任,你临摹的东西要注明这是临摹谁的。艺术品临摹创造在一系列的过程中都是没问题的,比如说张大千造了那么多假的东西,临摹了那么多的名画到英国,就是古人没有法律的意识。现在艺术品入刑达不到法律的范围,现在民事上的侵权加重了拍卖司,拍卖行以非法占用为目的而造了很多假画,而使得自己拍卖行一条龙拍卖,这种东西只要举报我们就主张到公安局报案。中国的法律修改必须要用鲜血、生命去推动它,比如说劳教制度的取消,现在新的制度法的建立都是靠鲜血建立的,拍卖没有法。

艺术机构观点

王见:中国馆艺术品市场如黑市交易

王见认为中国艺术品的交易方式严格来说是黑市交易方式。画家直接面对买家,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买卖双方不能作证,必须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而直接交易取消了很多规则,画家很多交易没有记录,导致最终作品的真伪会出现争议。所以,他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商业规则很不健全,商业规则是非常严谨的,如果商业规则严谨了制度就应该健全。这牵涉到古代,古代不像现代社会,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甚至流通的方式保证了价值。我们直接把一件作品拍出去,合法的流通受到合法的监管,艺术品某种意义上没有得到保护。

艺术家观点

杨之光:艺术打假用高科技抵制高科技

杨之光认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假画会满天飞,量相当大。所以,现在找到了合作伙伴雅昌,共同用高科技来抵制高科技,他们用高技术来作假,我们用高科技来打假。如果我不打假,杨之光的水平就像假画的水平那样,我觉得更严重的是我们祖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下降,中国画难道是这样的吗?中国文化传统是这样的吗?丢脸不丢脸?所以,不打不行,我说一辈子我做了几件好事,这算一件好事。刚

鸥洋: 称艺术造假等同强奸

欧洋认为造假是很让人讨厌的一件事情,丑得画本身就毁了艺术家的名声。当收藏家发现是假画之后他就不会再收藏了。如果一个人造假,这一辈子就身败名裂,相当于是强奸犯,强奸了人家的艺术,我们是身受其害。

谁来为艺术品市场保驾护航

1、权威之乱,谁来当道

艺术品真伪鉴定到底谁说了算?是艺术品市场中每一个环节的人都最为关注的话题。而除了艺术家本人鉴定的漏洞之外,每一个人都在标榜自己的权威性,尤其是中国当代字画没有权威的业内认知者出现。

“就艺术品鉴定而言,有科学取证、准确认证,方有科学论证、准确鉴定。”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表示。“艺术品鉴定谁说了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难题,有人主张作者说了算,作者过世后曾有家属要求说了算,还有人主张专家说了算、鉴定机构说了算,都有一定道理,也都存在一定问题。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打着‘鉴定中心’招牌的单位并不少见,标有艺术品鉴定业务的部门、自称鉴定家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的鉴定结论往往缺少公信力,说真者或说假者都拿不出一锤定音的‘铁证’来。当下的司法鉴定大系统与艺术品鉴定小系统在业务准则与工作模式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我的观点是,艺术品鉴定的小格局应调整自身,融入司法鉴定的大格局,艺术品真伪鉴定应‘证据’说了算。”

2、颠覆传统认证体系,创新书画鉴定认证系统

据悉,权威的鉴定与认证机构在国外已经存在比较完备的系统,国外艺术家还在创作的时候就由专门的认证机构先把这些资料库都建立起来,以后如果再去检查就会比较简单。例如草间弥生在日本都有专门的认证机构,首先建立艺术家的作品数据库,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写生、手稿等所有资料,为艺术家建立这样的机制之后,如果出现一件作品不知道真伪,只要拿去认证机构认证,作品如果是赝品则不会拿到认证卡。

诚然,受市场利益驱动,造假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层出不穷,依赖传统眼学进行鉴定的鉴定方式已严重滞后,目前国内这种传统的书画鉴定主要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的主观判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

知名艺术家周韶华提到“原始的方法就是凭经验,凭经验造假的人也以经验对经验,你去用这种纸,他也想办法搞出这种纸来,他可以搞出办法来,所以真伪鉴定的问题常常遇到两个都是很有经验的鉴定家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一致,这个‘不一致’只是凭经验没有科学依据,不能从科学提取一种数据。”

3、艺术品鉴证服务备案保证艺术市场有序发展

针对艺术品市场乱象,文化部市场司响应发改委的要求,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于今年5月发布了《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提出开发艺术品信息认证系统的试点工作,具体措施是通过建立艺术品档案库和艺术品身份证认证系统,通过收集艺术品图片、文字、视频等多角度、多维度的资料来描述和记录单件艺术品流通的线性发展轨迹。同时,对每件进入数据库的艺术品赋予唯一的“身份编码”,以“身份编码”查找该件艺术品的全部信息档案,通过对艺术品进行数据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上赝品泛滥的问题。

五月份,国内首批由政府认定的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试点名单也已经出炉,这是北京市文化局对于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批复文件,而雅昌也公布了关于试点工作的安排,即推出在世艺术家鉴证备案服务,此举一出引起了业内的讨论,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究竟会给鉴定市场带来一阵东风还是狂风?

相关人士表示,相关部门想通过确立艺术品鉴定试点机构来规范市场的初衷是好的,但艺术品鉴定没有绝对标准,官方指定鉴定试点机构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政府部门批复了某些单位成为“官方认可”试点鉴定机构的申请就是介入了艺术品鉴定,但实际上判断鉴定结果可信度高低的应该是市场。

针对此问题,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朱文轶表示,为了避免“官方认可”的鉴定结果之后出现的争议甚至是法律纠纷等问题,雅昌将邀请法律专家对这方面制定出具体规划。而从和画家何家英的合作来看,这其实是形成了画家和第三方机构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制约,通过科技手段的分子机构分析,再加上艺术家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控,现场两方的监督,共同完成备案服务,其实是给鉴定服务加了一层保险。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