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凡谈雕塑的本质:艺术终归是种交流
0条评论 2013-07-29 15:06: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

“浮墙走音”于凡最新个展活动现场

\

“浮墙走音”于凡最新个展活动现场

建立中国雕塑体系

其实,于凡与之背道而驰的,不止是当代观念性的雕塑创作,还有学院派继承的西方传统雕塑审美。

1992年,于凡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虽然研究的方向是西方雕塑,但于凡在毕业后对西方体系的雕塑产生了质疑。很快,年轻的于凡与隋建国、展望一起,做了很多包括行为艺术、装置在内的前卫作品,直至1996年左右,这种方式也让于凡一时间不知如何去定位。2000年左右,于凡决定重新回归到雕塑创作,也就是那一年,于凡发现了汽车喷漆的效果,这种能让雕塑表面光亮、且呈现半透明颜色质感的喷漆效果一下子让传统雕塑变得具有当代的审美效果。

2000年,于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雕塑语言和个人定位,渴望建立属于中国的雕塑体系,形成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理论。于凡在“东方形式”、“雕塑题材”等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作品的探索,“所以你可以看见我的雕塑作品不是一个墨守西方形式的作品,因为那是我质疑的,我想找一个中国形式,而中国雕塑形式可用的就是佛像、青铜器、唐三彩等,这些东西不可能今天再拿出来用,我也不愿意这么做,所以要在传统里面找到自己的东西,这东西让你一看就有中国味道,但又不是具体的某个形式来源,这就是我要做的东西。”

事实上,于凡的作品中,无论是像陶瓷质感的喷漆,还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隐喻的物象形式,都让作品传递着传统韵味,这种韵味在充满视觉刺激的当代艺术之下显得格外安静,温和优雅,不夸张不强烈。这在雕塑主张往外扩的时代实属不易,于凡认为,即便扩成装置,没有建立中国体系的雕塑往外扩的只是边界,而没有中心点,于凡想做的,就是把这个中心点再做得稳固一点。

虽然从学院出来,又回到学院教书,于凡的雕塑语言也没有走向传统的学院标准,“我在中间,不是墨守成规的学院派,也不是观念性的雕塑,这定律不是我自己定的,它自然就在这个位置上了。”于凡解释说,学院派是西方雕塑传统的继承,评判标准也是西化的,特别是在美院教学的于凡,整天教的就是西方的体系,中国雕塑体系的建立显得愈发迫切;另外,观念性雕塑在于凡看来,是某种程度上更学术的东西,是为了学术而观念的观念。

很明显,这与于凡认为“艺术终归是种简单、纯粹的交流”背道而驰,于是在中间自成一派的于凡,在策展人刘礼宾的定义中,是抛出一个更大的反问:“在我看来,于凡作品的‘超越性’也是一种‘当代性’,这份‘超越性’在时下的、以自然为表现对象的国画创作中还经常被提及,但在以‘现实’为处理对象的当代艺术领域鲜有兼顾,当‘现实针对性’成为当代艺术的唯一维度时,是不是存在问题呢?”

【编辑:田茜】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