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凯
清 吴昌硕篆高山石“传朴堂”螭虎钮方章.
清 陈曼生篆青田石“论道当严取人当恕”素方章.
从来都尊称他为梁先生而不叫梁老师,原因无他,老师二字现在已被叫得太泛太滥,含义不清,指向不明,我嫌太俗;而先生,至少在如今的日本还保留着原来端正的敬意。一次酒后小坐,我问他何时举办个人藏品展览,他说现在还太早,至少要再等十年。之前倒是以他的斋名编过四册《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但十年毕竟太久,那时的他已经到了接近从心所欲的年纪,仿佛也只有这样他才放心做一些“不逾矩”的事情。我当时不甚理解,正如我如今不甚理解为何时下混迹艺术市场的人们如此热衷在有生之年建造自己的私人美术馆。相形之下,梁先生太慢性子了,与他成天飞奔于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各地之间忙碌的身影形成神奇的反差。玩老书画,玩老印章,玩老印石,浸淫在传统情怀中的老派藏家总有着自己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向来周到宁帖,对于藏品和艺术保有最原始的热爱,生意和兴趣从来就没有必然的矛盾,所以在跟市场这个经常乱了拍子的可爱女人跳舞时,他也总能保持住优雅的平衡。
印文:传朴堂.
印文:论道当严取人当恕.
梁先生福州人,现居东京,是西泠印社社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日本鉴古印社顾问,《篆刻》杂志日本方面总编辑,以及国内外诸多拍卖行的顾问。年轻时当过新闻图片社摄影记者,自1988年留学日本就开始了与日本艺术界的紧密联系,其间通过自己的积极奔走推动中日两国艺术的交流和中国艺术品的回流。清末民初,国门初开,中日艺术家往来无间,艺术品的流动随之增强,大量中国明清艺术佳作在此时流入日本。几年前仙逝的小林斗盦按是当代日本艺坛泰斗,精于书画篆刻,收藏中国明清流派印章及名家书画既富且精,他的老师正是当年投书于吴昌硕的河井荃庐。先生与小林氏交情颇深,2003年西泠印社建社百年之际,正是在他的全力游说下,小林斗盦割爱将所藏西泠印社社员证上吴昌硕那枚著名的“西泠印社中人”印捐给了西泠印社,成就一段印林佳话。此后,小林斗盦、菅原石庐等人捐赠中国印学博物馆的《战国古陶文五十品》等四种印谱、小林斗盦《怀玉印室藏印选》及《斗盦藏印》的出版结集工作梁先生也都亲自参与,并在小林斗盦去世后于杭州、广州、福州、台北和香港五地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小林斗盦先生遗作展暨怀玉印室藏印展”,让国人有机会一亲这批重量级汉代玉印和名家金石篆刻精品的芳泽。此后,国内艺术品市场日渐火爆,这批藏品中的一部分开始流入国内,成为国内金石拍卖市场起步的基石。
拍卖市场的发展当然令他高兴,事实上如今的收藏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拍卖市场才能进行。当十几年前梁先生开始着力收藏西泠八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清代及近现代名家印章的时候,中国的拍卖市场才刚刚起步。那时一枚印章能上十万已算天价,一张王铎能卖到30万就足以令人惊叹。某次餐聚,席间有朋友提到他当年花近百万日币买来的东西在中国拍到上百万人民币的旧事,他呵呵一笑,并不多言。生意总归是生意,兴趣还是重要,一如他经常说的,我们还是很喜欢这些东西。“喜欢”二字他轻松道来,但此中真味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最明白。对于如何与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他深谙其道。国内诸多一线拍行都曾希望他参与其中,他嫌太累,宁愿只当顾问,帮忙做一些鉴定的工作——他在金石书画鉴定方面有着很高的权威;最多也就是顺便带带学生,帮助他们对藏品、对市场建立起判断的能力。他从不吝惜分享自己的经验,十几年前就开始担任日本淡水书道会特邀画师,带着几十个学生研习山水画;他还常常受邀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等一些学府举办收藏鉴定讲座,讲市场,说源流,谈掌故,一肚子风云一肚子烟月,通透极了。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