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中国文化的灰色地带
0条评论 2013-07-30 12:58:03 来源: artnet  作者:HEATHER RUSSELL

李山:鹅慵懒,莲花媚俗,这些符号最贴切《胭脂》主题。

记者:您的《阅读系列》中,有不少备受好评的作品。比如一些大尺幅的油画作品,描绘全身被鱼、蜻蜓、或蝴蝶覆盖的哺乳动物形象。表现手法回归拙朴。这一系列的作品灵感来自哪里?涵义为何?

李山:微基百科里面,把这一部分作品定位为生物艺术。这当然和生物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基因。同时,也发现了生命遗传的机制。当人类有能力掌握这种技术,人类就有可能制造生命。这对传统观念、对上帝、对人类的历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生命发展使上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人类能够取代上帝制造生命,这对于全人类,对于我来讲,都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事件。作为一个艺术家关注这个事件,当然会和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关系。所以生物艺术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新领域。

于是我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回来之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刚好1994年我到了纽约,一直到1996年回到上海之前这段时间,我开始做一些生物艺术的知识准备工作,阅读了这方面的书,包括大学本科教材。我给出的概念是,生物艺术品必须是活的,有鲜活生命的,你们所看到的我画的一些东西,其实是一些方案和草图,准备在科学家实验室完成的新物种。为这些方案的提出,我做了两三年的准备工作。

1998年初,我才在文字上比较清晰地论述生物艺术,以及对如何来制作一件鲜活的生命艺术品提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就叫《阅读》。但是你知道在中国找一个科学家和一个艺术家合作,创造一种新的物种,是非常困难的。直到2007年,我才在上海农科院找到一个专家,跟我一起做了一批南瓜。这也是我的第一件活体生物艺术作品。这个方案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个方案里,我提出了生物艺术的基本概念、生物艺术的制作方法、还有生物艺术品的样式。《阅读》也是生物艺术史上第一个生物艺术方案。

可能大家对生物艺术的概念还比较陌生。以阅读方案为例,生物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一个作品必须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有着孕育、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一个全过程,并且能够繁殖。所以它和我们以往所认识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必须通过对DNA进行修饰和再造来完成。这个物种是艺术家设计好的,通过科学家的实验室来完成。在现在这个阶段,由艺术家个人完成一件生物艺术作品是很困难的。艺术家只能做方案,但完成这个方案必须和科学家合作。

我去年年底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展览中,展出了一件作品《随机表达的可能性》。这件作品我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做了一年多,做得很不满意。因为我要知道的是基因的修饰过程,但是科学家出于技术安全考虑,一直无法达成共识。最终,他给我的是基因修饰之后的胚胎生长的72小时的过程。我就感到和科学家合作确实有很大困难。如果我自己有实验室就好了。

为了这件作品,我特意去了北京三次,与科学家做了一些交谈。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因为从分子生物学来说,基因表达的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转录,从DNA到RNA。第二个阶段叫翻译,就是从RNA到蛋白质。据我了解,这两个过程都受到一个调控机制的调节,决定了生物最后的形象。我在想,如果把调控机制解除,让一个基因随即表达,将会是怎么样的。那可能是一个你无法想象的生物形象。但是从概念上来说,基因只有解除调控之后,才能够随机表达。这也是一个生命获得自由的唯一一次机会。你愿意看见这样一个没有受到调控机制限制的,自由表达的生物吗?那可能是一个怪物,但是它一个自由的生命。

记者:我非常愿意!听起来非常激动人心。怪物也可以是美的。谁又有权力定义什么是怪物呢?

最后,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接下来的创作计划和展出计划?

李山:明年初我会在新加坡举行一个展览,展出我早期的扩延系列的作品。这一系列中的很多重要作品早年遭到了损毁,所以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再把这些作品复制出来。展览的策展人可能还是高名潞。

生物艺术这部分作品做得比较艰难,真正使我满意的作品还没有,除了《南瓜计划》。我会继续做下去。根据目前的条件来看,可能还要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完成。绘制的部分和图片合成的部分我一直在做。其实这些都是我准备要做的生物艺术方案。但是这些方案要完成,科学家和我说要等到一百年以后。真是令人感到沮丧。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