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项目《保育之匙2》:看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自省与践行
0条评论 2013-07-31 15:22:1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晓勤 苏嘉颖

《保育之匙2》8月3日将在广州扉艺廊推出,相较此前在方所展出的实验艺术项目《保育之匙》,这次涵盖更多关于文化保育的团队及艺术家:有围绕城乡进行反思与践行的年轻团队,例如广州的蓝田计划,佛山的佛山口述史小组,湛江的广州湾青年会馆;更有省内闻名的民间工艺大师,如灰塑大师邵成村及其团队以及走访5年并整理出广州窗花志的民俗专家宋志雄。

在当下民间传统文化模糊而尴尬的定位中,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文化自省付诸行动?记者带你探秘正在布展的《保育之匙2》。

蓝田计划:思考文化保育的背后逻辑

本展策展人是莫夜,他也是本次参展团队之一蓝田计划的发起人。

蓝田计划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现状与发展的文化保育团队。过去七年,他们以广州周边的城中村或乡村为试点,以行动组形式进入乡村社区,为青年人提供一个可以相对深入接触、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

这次他们带来蓝田计划成员、青年版画家蔡远河的版画作品《义参天地———赠关刀记》以及能与观众互动的装置作品《保育之匙》。《义参天地———赠关刀记》记录了2011年蓝田计划成员帮助西场村村民重新铸造青龙偃月刀,并在关帝庙前举行赠予仪式的故事。《保育之匙》是蓝田计划将数年来整理的田野资料及工作方法浓缩成54个问题放在54个保险箱里,参观者通过层层破译,可以在最后的黑色保险箱中取得“钥匙”,钥匙上浓缩了蓝田计划多年来对于文化保育的思考。

“随着保育一词逐渐被熟知,全国诞生了很多文化保育计划或团队,这些围绕城乡进行反思甚至践行的计划与组织,必定会为中国城乡社区改造建设提供新的思路。”莫夜希望观众观展之外多留意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背后逻辑。“保护与保育甚至活化,是不同的概念。保育更强调育,育后方能生根发芽。”

窗花志:窗花未被解读时只是烂铁

据莫夜介绍,除年轻的艺术家外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传承人坚守在民间技艺传承保育的战线上,民俗专家、工艺师宋志雄便是一例。“民宅窗花志是首次现身,很难得”。

年近六旬的宋志雄花5年时间走访广州大街小巷,拍摄了三万多张窗花的照片,从中选出500多款超过80年历史的窗花图案。这次将展出宋志雄以瓷刻方式展现于瓷片之上的多件瓷刻窗花作品。

宋志雄告诉南都记者,他2007、2008年带引南方电视台《城事特搜》节目组穿街过巷讲述广州城市故事,在解读着历史事物的每一细节时,发现“哇,怎么窗花如此漂亮”,于是他拿着相机在西关、东山等大街小巷去拍照片,挨家挨户找老一辈的人聊天,追问窗花背后的故事。一晃就是五年。

“有次,一位外地的记者问我:‘窗花?广州有这样的文化吗?’我回答:‘你太小瞧广州了,广州的窗花文化是世界第一。这些窗花,未被解读时只是烂铁。因为世界上无一个城市有如此多的各国建筑特色的汇集,而且是在民间,非皇族专制产物,所以才有多元思想的款式。’”宋志雄解释,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拆城墙开马路后,订立了严谨的城市建设规划,吸引了当时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富商回国参与投资建设。晚清出国留学学成回来的建筑设计师如程天固等,他们将世界各地的建筑装饰特色与广州亚热带气候相结合,设计出以骑楼遮雨、趟栊采光、窗花透气的与环境气候相融洽的建筑风格。“当时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是各街风格不能相同,承造商在每条街的建造中先要设计好与别处不同的窗花款式交由建筑审美会审定。这样便形成了不同窗花图案款式。”宋志雄共找出500多款窗花图案,“5年内随着拆迁,这些窗花将以20%的速度消失”。

“之前没有人研究过窗花,也没有相关文献。”宋志雄说,为此他写了一部500多页的窗花志,书内每一个窗花均有注解、坐落在何处、房子结构都列得清楚明了,可惜目前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而为了搜集窗花,创作窗花瓷片作品,五年来他花光数十年积蓄。“我对这次展览的期待就是做一名斯文的乞丐,即使把窗花图腾印成明信片,卖一块钱一张,每张只让我赚几毛钱我也愿意。”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