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人陈子福 用艺术提升荣昌折扇品质
0条评论 2013-07-31 10:44:26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李炼

  陈子福展示他的折扇作品

  陈子福展示他的折扇作品

14岁进折扇厂当学徒

陈子福出生于折扇世家,14岁正式进折扇厂做学徒。与一般制扇学徒不同的是,自幼喜欢画画的陈子福,从小就得到了当地画坛名宿肖拭尘先生的指导与熏陶。“肖老师是国画大师吴昌硕、王一亭和潘天寿的弟子,还读过刘海栗先生创办的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和张书祺、蒋兆和、钟道全这些都是同学。五几年(上世纪50年代),肖老师定居荣昌,就住在我家隔壁。我七、八岁就在他的指点下学画画。肖老师的晚年基本靠画扇面为生,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本来,陈子福对制扇与画扇都有浓厚的兴趣,但组织上却在几年后安排他从事行政工作,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96年重操旧业。

“其实当是把做扇子的手艺捡起来,完全是迫于生计。娃儿读大学要用钱,当时企业的效益也不好。我就想到做扇子来找钱。”

恢复了全棕折扇工艺

要靠做扇子找钱,谈何容易。虽然荣昌折扇与苏州、杭州的折扇并称为中国三大折扇,但一直走的是价廉物美的群众路线。有资料显示,就在陈子福重操旧业的上世纪90年代,一把经过一百多个工序生产出来的普通荣昌折扇,批发价在一块钱左右,利润最多只有一角钱。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子福决定不走寻常路。首先,他利用自己多年练就的书画功底,将一把把普通的荣昌折扇变为具有文化含量的书画扇;同时,他与当地的老艺人一起,经过反复是实践,恢复了濒临失传的全棕折扇工艺。这种以棕竹为扇骨,黑绸为扇面的折扇,因其材质稀少,工艺精湛而成为荣昌折扇中的精品。特别是经过金粉描绘的山水或书法全棕黑绸成扇,更是身价倍增,一把30公分的全棕绸面书画扇,售价都在2000元以上。

首创用夏布制作扇面

2008年,荣昌折扇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陈子福被授予荣昌折扇传统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人)。同时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还有比折扇历史更为悠久的荣昌夏布织造工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陈子福就尝试将两项古老的工艺结合在一起,用古老的夏布代替传统折扇使用的丝绸扇面,而这个看起来简单的事,真正做起来却困难不少———由于夏布比丝绸厚重,麻质纤维的柔软度和可塑性远不如丝绸,要做成一把收折自如,开合顺畅的折扇谈何容易。好在陈子福对折扇全套制作工艺了如指掌,他根据夏布的特殊性,选择韧性好、硬度强的材料做扇骨,并适当调整扇骨的造型与间歇,以适应夏布折扇的特殊要求。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将两项国家级“非遗”工艺珠联璧合的荣昌夏布折扇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夏布折扇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扇面上作画。陈子福告诉记者,虽然在夏布上作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夏布特殊的质感与色调,也令画面古意盎然。

竹匣夏布折扇获银奖

恢复了全棕折扇的传统工艺,研制出夏布折扇的创新成果,陈子福又在扇骨的装饰与扇匣的包装上大做文章。传统扇骨装饰的彩绘、阴刻、阳刻、镂雕、镶嵌都为他所用,经过反复试验而成型的烤花工艺,在重庆地区普通的竹质扇骨上呈现出湘妃竹般的肌理效果,使之雅趣倍增。传统的成扇包装大多以纸、锦、木盒为主,陈子福却另辟蹊径,用巴渝地区最常见的楠竹为原料,取其自然造型,将竹节一分为二,再加工扣合为匣,并利用彩绘、雕刻等工艺,将书法、绘画展现其上,既美观实用,又强化了包装的地方特色,还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小的,可以平铺做臂搁(也称手枕、腕枕,毛笔书写时用以搁置腕臂的工具———记者注),大的展开,陈设于挂扇的两办,或为对联,或为配饰,十分雅致。

2002年,陈子福创作的竹匣夏布折扇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2005年他被评为重庆市(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不但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从2008年和2010年带的两个徒弟也成绩不俗,“这是我最宽心的事情,荣昌折扇后继有人了。”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