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一块让艺术迷失的高地
0条评论 2013-08-02 11:05:07 来源:《小康》 作者:齐岳峰

宋庄

7月,走在宋庄艺术区核心区小堡村,随处可见各类画室与工作室,奇形怪状的艺术品大大咧咧矗立在门边,待价而沽。

小堡村此前只是北京市通州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名不见经传,但自1993年以后艺术家的陆续到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这个方圆约3平方公里的村子,已然成为中国著名的“画家村”以及原创艺术集聚区。

然而,与艺术氛围并不匹配的,是宋庄美术馆东侧新盖好的一片楼盘,近日被当地宣布为小产权房,各种硬生生的标语悬挂其上。

这些极具反差的细节所投射出的,或许正是今日宋庄所必须面对的“发展”与“纠结”的困境。

胡书记做梦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小堡村村委委员李学来用精确的数字告诉记者,宋庄艺术区核心区域小堡村是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47个行政村之一,共计1367口人,503户,从开始集聚到现在已经有3600个艺术家,目前这个区域已经有画廊和艺术馆100多家,工作室3000家。

李学来认为,宋庄艺术区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小堡村可以与法国的巴比松和美国的苏荷等艺术区相提并论。”他强调“好多艺术家来这儿寻梦,这里能让艺术家梦想成真。”

关于梦想的发源,李学来说,没有胡书记就没有“中国宋庄”。这个胡书记便是胡介报。

2004年2月,胡介报从通州区永顺镇来到宋庄镇上任党委书记,彼时永顺镇已经是一个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大镇,而宋庄在此之前则是一个农业大镇,它的工业正处在二次创业的时间点上。

如果胡介报有幸,他能赶上这班“工业化”大潮并享受其带来的福利。然而,他来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所有这一类未经过省市一级批准的工业区、工业大院,一律摘牌。”

很多建设终止了,大量的工业厂房场地也被限制使用,这为刚刚走马上任的胡介报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如何发展区域?宋庄镇面积17万亩,但经此整顿,多出了7万亩的闲置土地。怎样盘活这些土地与厂房?

胡介报在调研中注意到,国家政策宏观调控没有对文化产业有规定,但是却提出要寻找一种经济的合理增长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宋庄镇当时大量的铸造业必然面临下马的命运。“因为铸造翻砂的时候,满村都是烟。”

宋庄该如何突围?

通过调查,胡介报发现,宋庄位置很好,三面环水,是北京市的水源保护区。离城市中心又不算远,离机场也很近,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兴建后,宋庄镇的部分土地已经进入了机场区域,所以胡判断“将来发展临空产业是个好事儿。”

但是抱着发展临空产业的想法准备大干一场之际,胡介报却发现,宋庄“没法发展临空产业,因为规划没到位。”一个规划没到位的宋庄和已经规划好的顺义去抗争,“同质化竞争就让人掐你脖子”。况且宋庄基础设施并不到位,于是发展临空产业的想法被暂时搁置了。

之后,胡介报又发现,宋庄这个地方居住着316位艺术家,小堡村就有164位,这些人勾起他的一个想法——2001年胡介报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叫《苏荷》,介绍了美国纽约苏荷区上世纪50年代初如何从一个废旧的边缘小镇工厂区逐渐发展成美国最具特色的艺术之城。当时苏荷区的模式就是艺术家不断把废旧工厂变为工作室,并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资本凝聚,城市很快得以兴起。

“这就是一个样板。”胡介报兴奋了,“我能不能在宋庄打造一个中国的苏荷区?”

上任当年的5月,胡介报请了咨询公司,并由镇政府委托这家公司把全世界的文化产业区域案例做一个调研。“宋庄目前就有300多名艺术家,艺术家的要素能不能引导起来创建文化名镇,发展宋庄的文化产业?”

两个月后,调研报告出炉,结论是“可以利用文化要素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于是创建中国苏荷区的想法基本确定。

但确定之后胡介报觉得还不靠谱,200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胡介报、小堡村书记崔大柏、村委委员李学来找了一些艺术家去方力钧的“茶马古道”恳谈。席间,胡介报说:你们这些艺术家来这儿十年多了,在世界也小有影响,我不懂艺术,但我看过资料,能不能在宋庄打造创建一个中国的苏荷区?

艺术家们沉默了一会儿,方力钧说,“您干吗没有自信啊,打造什么中国的苏荷区?我看就创建‘中国宋庄’”于是大家纷纷赞同“中国宋庄”将来一定能成为中国艺术的圣地。

很快,胡介报让咨询公司拿出了一个2004到2020年宋庄文化造镇、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几经修订后,“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镇”的思路得以确定,“编织这个梦就开始了。”纲要规定,从2004年开始的第一个5年,宋庄艺术区要实现人才的集聚,做好艺术生态的建设,让艺术家觉得这里是他们最好的创作生存环境。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