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办博物馆“以馆养馆”的艰难探索
0条评论 2013-08-02 11:53:02 来源:中国网 

然而,民办博物馆在快速发展中也遭遇了种种“成长的烦恼”困惑。有的因资金不足而关门歇业,有的因运营不善而门庭冷落,但最需破解的还是“民办非企业”的身份之惑,以及由此而来的“以馆养馆”式生存境遇之难。日益庞大的城市博物馆群体,到了一个该追求“健康质量”的“关口”。

运营之难

坐落在秦岭北麓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收藏奇人王勇超历经20多年创办的一家集关中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于一体的民间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博物院已累计投入近5亿元,用于收集和抢救保护周、秦、汉以来的33600多件(套)石雕、木雕等,征集保护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有着“民俗基因库”美誉的博物院,却让家底殷实的创办者王勇超走上了借债运营的艰难之路。

“拆东墙补西墙,墙墙都还没倒。” 王勇超如此描绘自己“艰难并活着”的博物馆之梦。2012年,该馆接待游客18万人次,门票收入约1000万元,但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等基本开支就达3000多万元。“博物院的展品征集、复建工程等已经花光了我的积蓄,为维持正常运转,不得不四处借款。”

与王勇超有着相同“苦恼”的,还有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馆长任经文。2009年,他创办了西安惟一一家以牛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目前正为生存而苦苦挣扎。“最大问题是资金。博物馆每年的维修费用和运营费用至少要300万元。”

此外,近年来国有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对靠门票收入维持运营的民办博物馆运营带来压力。“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没有收入,不免费又没有观众,处境尴尬。”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如是说。

“设立容易运营难。”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开博物馆是每个收藏家的最终梦想。一旦开办,博物馆就成为一个巨大的窟窿,要不断投钱进去。”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治华说,这是许多怀有良好愿望的收藏家事先不曾料及的。

身份之惑

企业还是事业?私有还是国有?这是困扰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又一难题。郭治华介绍说,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将民办博物馆划归非国有博物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又将民办博物馆划归“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是一个“非猫非虎”的概念,因此,民办博物馆游离于国有体制和私有体制中间。

为了生存和发展,西安的民办博物馆不得不向市场谋出路,摸索不同版本的“活法”。

6月27日,南五台山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迎宾社火、华阴老腔、唢呐鼓乐、敬献寿桃等传统项目,让300多名观礼嘉宾赞叹不已。这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传统寿庆文化交流活动的现场。3年前,该院推出文化产业项目“南山福苑”,通过给老人过寿,既推广了优秀的传统民俗寿礼,又实现了博物院的发展。“我们已经组建了150人的专业队伍,专门经营寿礼,创收前景看好,未来还计划打造以地方小吃、造纸坊等为主的商业一条街。”据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被确定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并纳入西安五台旅游古镇的规划,统一开发建设。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建立的国内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该馆发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精心规划了“一大事业”——大唐西市博物馆,形成了“五大产业”——丝绸之路风情街、国际古玩城、国际展览馆、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并以这些产业带来的收益补贴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了“以文促商、以商养文”,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

发展之路

虽然少数博物馆通过开发相关文化产业走上了自己“造血”的路子,但郭治华对这种“以文促商、以商养文”的发展方式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些博物馆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注入,一旦出资者的资金链断裂,将难以为继”。郭治华认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相关法律规定,保障民办博物馆地位,明确民办博物馆的权益与义务,为社会资本进入民办博物馆打开“通道”。同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博物馆发展文化基金会,构建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博物馆自筹、基金会、行业发展基金等相结合的多种供养模式。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减轻博物馆的运营成本压力,为其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市探索建立博物馆文化基金,并推广法人治理模式。同时,为了让博物馆形成聚合效应,我们将整合资源,构建曲江新区、大明宫等5个区,南北中轴线、东西中轴线为主的2条线,及环山公路秦岭北麓为一带的‘五区两线一带’博物馆发展格局,届时西安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面对未来,郭治华信心满满。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