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箱操作屡屡发生:细数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七宗罪
0条评论 2013-08-06 08:55:24 来源:收藏界 作者:丁子荃

第六宗罪:保险空白,风险谁担?

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交易额为975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额为351亿元。若按艺术品交易总额50%的投保比例以及1%的保险费率测算,2011年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应高达10亿元以上。但事实上,当下艺术品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仍接近于空白。

2012年年初,文化部与保监会公布11个文化产业保险试点险种,“艺术品综合保险”被纳入其中。部分保险公司也开始承接大型展览、拍卖活动的艺术品保险项目。但无论是保险范围还是保险金额,都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发展相当成熟的私人收藏艺术品保险,至今无人问津。

在欧美等发达市场,艺术品风险管理作为特殊的财产险分支,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良好投保体系、相对成熟的行业。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拥有专门的艺术品部门对展出、拍卖或私人收藏的艺术品进行评估,并依据艺术品本身价格、风险系数和保险运营成本来安排保险计划。但在中国,艺术品保险的提供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在一些保险业界专家看来,除了艺术品保险意识落后之外,诸多“不可控因素”成为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阻碍。

保险巨头安盛集团旗下安盛有限公司高管袁颖晖表示,这些不可控因素包括:鉴定评估环节缺少具备主体资格的第三方机构;风险管控环节缺乏市场经验和数据支持;艺术品修复影响保险理算等。

袁颖晖解释说,鉴定评估是艺术品保险投保前的最大难题,评估结果必须符合当前市场价格定位而不能过度偏离。在这方面,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往往会产生巨大争议,导致不欢而散。这中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海外市场,保险公司除了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库估算艺术品价值外,还可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但在中国内地,目前艺术品保险领域的第三方机构主体资格并不明晰。

相似的困境还出现在理赔环节。袁颖晖表示,艺术品保险优先考虑修复原则,即赔付投保标的恢复到受损前状态所需支付的费用。但艺术品损坏后的价值,却鲜有权威乃至正式的价值估计权威和方法,修复后的价值也就无从参考了。

另外,承保能力有限且缺乏再保险公司的支持,也使得本土保险机构在涉足艺术品保险市场时顾虑重重。

一年前发生在故宫的“碎瓷”事件,让国人对艺术品保险体系的缺失有了切肤之痛。艺术品保险这个话题的“破冰”,意味着中国艺术品风险管理体系雏形已现。不过,相比国际成熟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第七宗罪:赝品横行,自抬自唱

目前,艺术品交易领域除去迟付拒付外,还存在两大隐患:一是赝品横行,二是虚假成交。这些隐患制约了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健康发展,理性和诚信这两大市场精神需要引起从业者更大的关注。

拍卖公司拍假或者假拍,不差钱的买家们却常常不付款……各种违规操作、暗箱操作屡屡发生。中国拍卖产业在各种“第一”的光环下,也正在遭受着公信力的巨大挑战。相应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却一直缺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健全,而这个市场却还是在混乱中持续膨胀。

仅2011年下半年,国内就有近百家新拍卖公司入市,这令已经拥挤不堪的国内拍卖行业更加鱼龙混杂。这些新公司很多缺少可持续资源、盈利模式和专业人员,缺乏拍品资源、客户积累和品牌认同。

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虚假”交易?原因很多,有的是画家为了提升自己的作品价格,由经纪人操作,安排一些“托儿”和竞买人坐在一起,假装举牌营造热烈气氛、烘托人气,最终使得网上出现的数据非常“漂亮”,从而拉动自己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有的则是艺术品基金为了出货方便,而在拍卖市场上制造出高成交价;更有甚者,通过艺术品市场进行“雅贿”的情况也屡有耳闻。

非常有趣的是,近期又有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出炉, 《2012年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聚焦中国与巴西市场》声称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及不确定因素持续存在的结果蔓延至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全球艺术品市场年度销售额下降7%,从463亿欧元降至430亿欧元。而销售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市场遭遇的戏剧性下滑,被视作销售增长关键的中国拍卖市场成交额下降了30%。但是,美国市场的增长抵消了中国市场的衰退,2012年美国艺术品市场上涨5%,成交额达142亿欧元。然而,仅仅几天之后,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Artprice联合推出的《2012年艺术市场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拍卖市场;同时,中国成为全球首个连续3年保持龙头地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以笔者的观察,虽然无法准确判断,但我更倾向于前者反映了现状。因为在如今艺术品的买卖链条上,上游一端是高深晦涩的鉴定门槛,下游终端是蠢蠢欲动的大把热钱。市场繁荣的同时,目前尚未明晰的艺术品买卖法规与制度,为艺术品买卖的虚高抬价与暗箱操作种种,提供了一段“资本积累的血淋淋的快乐时光”。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是泡沫总是要破灭的。2012年,我们看到了许多艺术品基金及其背后的投机者们减少了对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而在今年,有多只艺术品基金要面对集中兑付的局面,这无疑将使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更加不确定。

“第一”还是“第二”,与其拿艺术品环境来衡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如把它当成一个文字游戏。艺术市场终究不能在大跃进中成长,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如果整个行业都被各种虚假的数据和虚假的交易所充满,忽高忽低、忽冷忽热,那么,即便放出亩产万斤的卫星也没什么意义,只是给后人徒增笑柄罢了。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