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Feather in Light 2》
定制“一词起源于服装加工,意思为量身剪裁。过去,帝王君主、达官贵人,通过特定的服饰来彰显他们的官职、地位和权势,他们的用品也明显具有身份印记,于是便有了”御膳“、”宫绣“、”官窑“、”贡瓷“等名词。
如今,在艺术衍生品消费领域,”定制“一词往往更彰显个性。如果有一笔钱投资艺术衍生品,从拍卖行等处有所斩获,是比较常规的途径。而艺术衍生品定制,其实给了投资者一个参与创作的机会,甚至从大历史的角度衡量,投资艺术衍生品定制者,就如同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自己也融入风景,乃至成为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共同体。
不管如何,艺术衍生品定制领域,在国内已非空白。据了解,名家艺术衍生品定制,也已进入高端市场。特别是在一些艺术衍生品装饰机构的牵线搭桥下,一些请知名艺术家量身打造的艺术衍生品,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此,今年初,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始对艺术衍生品定制业务进行探索,并与上海汲古斋签订了艺术衍生品定制业务及艺术衍生品展示、保管基地的相关协议。协议签订后,汲古斋便开始为上海文交所的会员提供相应的艺术衍生品定制服务。”模式很简单,如果文交所的会员想要收藏某艺术家的作品或者类似的艺术衍生品,我们可以通过手头的艺术家资源,帮其定做个性的‘艺术衍生品’。“汲古斋董事长杨育新说道。
有专家对艺术衍生品定制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此种高端定制的藏品往往是世间孤品、不可多得,假以时日必然会价值连城。
然而在这过程中,艺术衍生品定制的平台相对重要,艺术家作品的保真问题就摆在面前,就目前的艺术衍生品定制市场来看,这样的平台依旧小而杂乱。
从国家定制到市场化定制
实际上,在定制领域内,消费主体主要是国家、企业、集团、机构等。其中比较经典的如傅抱石、关山月1959年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江上如此多娇》,1977年陈逸飞与魏景山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占领总统府》,还有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在12年前为参加上海APEC会议的各国和地区领导人制作的印章等。
诸如此类的国家定制行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许多艺术家也因此身价飙升,名利双收。
然而近年来,随着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在拍卖领域流进大量私人资本,艺术衍生品定制也从国家行为逐步发展为公司行为、私人行为。如今,艺术衍生品定制已进入市场化时代。
在2008年前后,由于不少五星级酒店、高档会所、私人豪宅、品牌企业办公楼悄然萌发的艺术装饰理念,使得艺术装饰在2010年之后蔚然成风。这些由知名艺术家量身打造的艺术衍生品价格从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不仅步入五星级酒店和高档会所,也开始走进私人豪宅。
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高收入阶层为自己的家人定制画像,但目前看来,肖像画的中介机构不太多。虽有一些画廊开始关注这一市场,但至于如何运作,仍旧在探索中。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