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大体会经历一个大神附体或是鬼迷心窍的阶段。“这是近期本刊记者聆听”综艺教父“王伟忠公开演讲中的精彩语录。如果将”王教父“的这一观点用在暗流涌动且吸引着越来越多资金参与的艺术品市场,那么”人有多大胆,狂想总不难“这句话也许会配合着”大神附体“或是”鬼迷心窍“的旋律,辅以证券市场中形形色色的模式做音符,在艺术品投资领域谱出一首艺术金融狂想曲。
第一乐章:融资融券
如何快速变现已成为艺术品流通市场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运作的长周期和流拍的风险也急盼有一种模式来打通资金流的瓶颈。于是,能够从证券投资中借鉴的”两融业务“,成为艺术品金融狂想曲的第一乐章。
通常的”两融业务“是融资融券的简称,指投资者向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融资融券的常见获利模式为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随后高价卖出并还款,或是借入证券卖出随后低价买入还券。
“从形式上分析,如果艺术品金融实现了‘两融业务’,那么担保物首先必须是经估价证实后的藏品或如现金、房产、股票、债券等资产证明;其次得看出借资金方,如果是文交所则显得过于直接,而派生出与证券公司等交易类型相似的艺术品公司可能更有利于资金的融通。”
南京证券投资顾问张进表示,“随后还得看投资标的,艺术品的‘两融’标的往往是书法绘画、文物雕塑或陶瓷宝器之类,而融资融券的获利建立在比较频繁的价格波动上,因此艺术品基金如果估值没有频繁或是大幅的起落,那么对于艺术品‘两融’的投资者而言,可能很难获利。”
第二乐章:质押与回购
和艺术品“两融”类似,质押和回购也可能成为打通资金流瓶颈的利器。类似于普通的动产质押,艺术品质押于银行后,藏家既可得到资金周转,也未更改藏品的所有权。
而作为银行质押物的艺术品对于银行也着实有益,毕竟巨大的升值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银行的风险。但面对这一看似肥硕的商机,大多金融机构的回应却仅仅是“浮光掠影”般的介入。
“主要是相较其他金融产品而言,艺术品无统一鉴定和估价标准、艺术品专业人才匮乏、优质可拍艺术品资源稀缺以及收藏和接受的小众化等。这些都是为何具有渠道、品牌和公信力等优势的银行不愿涉及,而仅停留于民间金融领域的主要原因。”张进表示。
同样,在前一阵“钱荒”中成为投资“新宠”的债券回购,如果运用在艺术品基金上,也可能成为一种投资利器。传统的债券回购是指债券交易的双方在进行交易的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由债券的“卖方”(正回购方)向“买方”(逆回购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的交易行为。
从交易发起人的角度出发,抵押债券借入资金的交易称为债券正回购,而主动借出资金获取债券质押的交易称为逆回购。
“假设一家公司拥有一笔艺术品基金,在需要一笔资金用于短期周转且不想放弃艺术品基金时,就可通过回购市场以艺术品基金做抵押融入资金,同样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一笔闲余资金,那么也可在回购市场中融出资金并得到艺术品基金的抵押权,获得利息收益。”平安证券投资顾问王彪表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