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阶段
刘钢从1993年开始收藏,到现在整整20个年头了,他眼中这20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觉消费;第二阶段是沙里淘金;第三个阶段是系统收藏。
刘钢是一名律师,他的收藏也要从他的职业说起。1992年之前,全国所有的律师都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是拿国家工资的,1992年之后允许私人开业,从那年开始刘钢和几个朋友开了律师事务所。律所开业第一年就挣了不少钱,到1993年年底分红的时候每人分了将近10万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了,他之前的工资也就每月两三百块,刘钢印象很深刻,拿钱回家的路上高兴得忍不住打开包来看,那种感觉好极了。他当时开着车走在路上,路边画廊橱窗里的一幅画吸引了他,那幅画整体是金黄色的,几个农民在收割,这不正是他当时那种“收获”的感觉吗?刘钢跟着感觉走进了画廊,问画廊工作人员这个多少钱?答说3000,刘钢二话没说就买走了画,现在,这幅画还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动过。这就是刘钢收藏的开始,靠着感觉来收藏。这幅画不算有名气,现在的价格也不算贵,后来知道画家是一位美术老师。刘钢非常珍惜这幅画,一看就会有所鼓舞,想起以前每月工资两三百块钱的时光,这幅画寄托了他自己对于收获的感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999年之后刘钢开始进入他收藏的第二个阶段,之前买画是感觉哪幅画好看就买哪幅,但随着看的展览和书多了,他慢慢发现自己买的画不耐看,于是开始寻找经典,开始到拍卖会上去买东西。“从2000年到2006年这6年期间中国艺术市场还没有起来,所以那时候下手真容易,几乎每年都能收获三四件经典艺术品。”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积累了很多藏品,这些藏品挂在家里和以前的东西一比,就感觉以前的东西挂不住了。“无论从造型还是历史内涵、文化内涵方面都没法儿比”,所以刘钢1999年以前收的东西该送人的送人,只留了一些跟自己感情特别深的。
刘钢从2009年开始整理收藏思路,那时候他大概有200幅作品,他发现这些油画里面有潜在的历史脉络,从清朝的宫廷油画、19世纪末的外销画、民国的老油画,到反应抗美援朝和“文革”的油画等等,可以说跨越中国近现代300年。他一边整理一边梳理系统,专门找名家画作来充实系统,逐渐形成了他以时代为脉络的收藏。
以时代为收藏脉络
刘钢收藏脉络里有些民国油画其实市场价格并不高,目前关注这一领域的藏家很少,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将这一时期的油画拿出来做专场的先例,但是刘钢却在这一部分油画里找到很多乐趣。在欧洲,这部分拍品大多被安排在古董门类里,或者被安排在殖民探险门类里,因为关注度不高所以价格也不算贵。这也是他收藏的技巧。
他从中国第一批油画画家开始入手整理,像关乔昌的那幅《茂官肖像》,是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得的。画的是清朝末年一位穿着中国官员朝服的外国人,原是国外派往中国的一位茶官,在广东地区运茶,后来在离开中国之前,请人为他画了这幅画像。这幅画一直作为柯瑞家族的旧藏收藏了170多年,这个家族有几代的收藏传统,最后一位柯瑞先生2002年去世后他的子孙才将画拿出来卖掉。当时拍卖是通过电话委托竞拍的方式,美国与中国有10个小时的时差,美国的下午是中国的后半夜,刘钢印象很深,那是午夜两点钟,他一直在电话旁边等着,信号也不太好,多轮的“bit”后只剩一位竞拍者与他竞争,最后被告知这幅画归他后终于松了一口气,高兴得睡不着,这一晚就算全搭进去了。到了第二天清醒过来他才想起来忘记问这幅画多少钱了。这段经历成了他后来的笑谈,后来听说那位竞争对手是欧洲的一家博物馆,可见这幅作品的代表性。刘钢很喜欢这幅画和收藏者的故事,作品因为其收藏年代而增添了很多趣味,让后来的收藏人能够细细品味。
时代总是在记录很多故事,刘钢的收藏也很注重故事性和内涵,比如吴作人的那幅《1940年重庆大轰炸》,能买到这幅画让刘钢很满足。这幅画1942年曾经在美国MoMA展览过,宋美龄在那一年访美,当时参展名单有100多幅,绝大部分是版画,只有大概七八幅油画,吴作人这幅画是主打作品;为了配合宋美龄访美这次展览还做成了美国巡展,这批画卖掉后将钱运回了中国,这幅画也就流落到了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欧洲有很多收藏家族不得已将旧藏拿出来拍卖,刘钢就是在这个时期拍到这幅作品的。这幅画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非常有意思,包含了时代的故事。
其实,刘钢收藏的艺术品门类很多,除了不同时期的油画,还有古家具、古籍、民俗杂件等,他家有几百件叫做“压邪”的老物件,很能体现山西民俗。只要是有时代文化感的东西,都能引起他的兴趣。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