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钢:时代中收藏
0条评论 2013-08-07 10:50:51 来源:艺术银行 

收藏的严谨与灵活

作为一个律师,刘钢的性格里有他的职业特性,那就是对人对己的严谨。他的收藏原则是绝不超出能力范围,只以自己能承受得起的钱来购买,一般拍下一幅画后马上就付款,绝不拖着。但是,唯独有一幅画,是刘钢唯一破戒的一次。那是赵半狄的《蝴蝶》,画中那种带有诗意的悲哀感深深触动了刘钢,在拍卖之前他就志在必得。那是2012年的春拍,经过多轮竞争后,以2760万元的价格落在刘钢手里,他当时心里就一直在打鼓,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但因为太喜欢这幅作品了,所以硬着头皮坚持到了最后,这幅画也创造了匡时拍卖当年的拍卖冠军。虽然拍到了心头好,但刘钢实在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先付了一半画款,剩下的约定分期来付,为此,刘钢不得不将自己其他十几幅藏品在当年秋拍中卖掉,以支付《蝴蝶》的画款,刘钢很少卖画,这是他的一次大手笔。这幅画现在就挂在他家客厅内,也是他所有画里面最贵的一幅。

刘钢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买画的时候只关注作品本身,其他一概不过问。刘钢不喜欢与卖画的人直接接触,从不会因为价钱或其他问题去跟卖家联络;他曾经在拍卖会上破费周折地买过一幅精美的名家画作,其实卖家就和他住在同一个小区,提画之时拍卖公司的人开玩笑说,“早知道就直接从他家搬到你家了”。

刘钢收藏纯粹为了情趣,喜欢的东西人家给再高的价钱也不卖,他那幅刘小东的《父与子》当初买的时候只花了15万元,后来有人出价上千万他都不卖,据说刘小东本人还亲自上门谈过,想以自己另外两幅大尺寸的画作来换,但刘钢一概不同意,他不会因为钱而卖了好作品。很多年前张晓刚的画刚刚崭露头角,那时候他去看了张晓刚的展览,一幅画也就一两万元,到现在价格翻了上百倍,如果当初买一些不是赚翻了?但这方面刘钢从来没觉得遗憾过:“他画得非常好,但画面太单一,复制感太强,我感兴趣的作品不在这方面。”他只对自己坚持的东西下手。

虽有严谨的个性,但刘钢在收藏中也有自己的灵活,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之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艺术品市场,刘钢却在那时收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很多欧洲的收藏家族在那时候败落,不得不拿出私藏来出售,对于那一时期的购买,刘钢至今仍津津乐道。

艺术银行VS刘钢

艺术银行=ART BANK 刘钢=刘

ART BANK:您有20年的收藏经历,这期间从爱好到精通,请问您是怎么提高自己的?

刘:我主要是看很多展览,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那时候博览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去的基本是画家本人;也看艺术理论类的书,还有艺术批评的东西。

ART BANK:回想上世纪90年代的拍卖会,与现在有什么差异?

刘:差别很大,除了艺术品价格这些年狂涨以外,那时候举牌的人很少,不像现在一件东西竞争的人很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竞争的人,拍品的成交价会比预估高很多。2003年以前,经常参与的藏家不过七八个,2003年之后,进来了很多实力雄厚的新藏家。

ART BANK:您最终是怎么在传统绘画和当代绘画之间做出选择的?

刘:其实我没有明确的路线,比如只选当代不选传统或者只要重要的作家的经典作品什么的,能够触动我的作品,只要自己有精力和财力收藏,就一定下手拿下。

ART BANK:您对“80后”、“90后”的年轻艺术家有什么看法?

刘:我也收一些“80后”、“90后”的作品,但是不多,我觉得收藏一定要滞后,收藏那些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首先你得了解这个艺术家,特别是他是不是一辈子会干艺术,因为我见过很多艺术家画得挺好,但后来改行不画了,那我的收藏几乎没有意义,他变了;所以一定要稍微滞后一点,当然也别太滞后,那样花的成本也会更高。因为没有太多时间挨个拜访艺术家,我只能选择性地挑画廊、拍卖公司选的比较好的作品。现在“80后”、“90后”的艺术家模仿性太强,如果一个国家的艺术总是跟着别人屁股走的话永远走不到前边。中国人有一句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艺术要有新鲜的东西,得跟别人不同,老跟在别人后边走前途不是很美妙。我比较失望于“80后”、“90后”这代画家没有新东西,我一直在找。

ART BANK:在国外,有很多收藏家族往往会几辈人都保存着同一件艺术品,但是国内的收藏环境却不是这样,您怎么看?

刘:确实,国外有很深的收藏历史,中国现在就很缺乏这种将收藏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与太过功利化、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从国家的角度讲,应该倡导艺术环境,培养年轻人对艺术的欣赏。

ART BANK:您从海外购买过很多中国的油画,您对于海外回流有什么看法?

刘:其实国外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国内博物馆收藏得还好,现在全国有这么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其实里面东西很少。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我们很多优秀的东西都流失到了海外,现在国家在海外回流的态度上也很难抉择,倒是很多民间的藏家和机构做了很多这种努力,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ART BANK:您现在光油画少说也有一两百件了,有没有想过未来怎么处理?

刘:对我来说,开美术馆还是很遥远的事,那需要超强的财力和精力,我希望能像国外一样,将它们放在国家的博物馆或美术馆里展览,但是馆方只有展览权,所有权还是归我个人所有的,不过我们国家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操作方式。这点国外就很健全,有些作品在美术馆展览,双方约定期限。据我所知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曾经以这样的方式展览过,当时它的主人想要把它卖掉,但由于展览的期限还不到所以没办法卖,那个国家也想办法购买这件作品,不过最后国家出的钱赶不上人家,还是被卖掉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ART BANK:您在收藏上有过遗憾的事吗?

刘:当然有,当时竞拍林风眠的《丰收图》,它和吴作人的《重庆大轰炸》出现在同一场拍卖会上,《丰收图》先出来,当时跟拍几轮之后,发现价格已超出心理预期,挣扎一番想还是留着拍吴作人那幅吧。经典的东西,错过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甚至见都见不着了。但也正是有了这种遗憾的事,才会使得到的东西更显得来之不易,快乐永远是在建立在遗憾之上的。

ART BANK:对新藏家有什么建议?

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用闲钱去买,千万不要透支;收藏应该是一个爱好,如果以投资为目的进行收藏,势必会出现透支的情况。还有就是多看展览,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刘钢: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有着20年的收藏经历。作为证券从业律师,刘钢参与了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百度等多家公司的上市操作,其中的收获为他的收藏做足了资金储备。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