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北京到香港巴塞尔,从威尼斯双年展到瑞士巴塞尔,艺术圈人士终于结束了这场春末夏初的赶场行动,而在这一系列密集的艺术活动中,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势力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半年来未曾间断过的话题。
从2013新年伊始,就不断有中国策展人和艺术家陆续宣布进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双年展的平行展和外围展,再经过媒体的炒作和艺术圈内大肆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的关系不断发酵,就像一个肥皂泡一样不断被吹起,而最终在热闹的水城威尼斯的双年展开幕之际礼花式的爆破。
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威尼斯的历史,也不过20年时间,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十三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进入威尼斯的各类中国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不少人看来,前所未有的中国平行展让威尼斯变成了中国式呈现,包括300位艺术家和相关人士让威尼斯双年展也变成了中国人的盛宴。
其实不然,威尼斯双年展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一场盛事,大大小小几百场展览密密麻麻遍布于威尼斯海岛上的每一条街巷,而十几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无声无息的散落其中;同时,上千位中国参与者相对于这个每年有2500万游客的海岛城市来说也算不上什么。
多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共同进入威尼斯都在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自我被认同的心态,有意思的是,这种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分布同时也印证了国内艺术圈的格局,他们把相似的江湖带到威尼斯,形成了新的关系据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艺术家说,相对于几位有经验的策展人,青年策展人在今年的平行展操作上稍显稚嫩,但依然抱有艺术理想,就展览选择艺术家和作品本身更具实验精神,“同时,国内策展人和艺术家各立山头,中国人将国内的艺术江湖也带到了威尼斯”。
无论参展目的如何,今年成为中国参加双年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对于来到威尼斯的大部分中国策展人和艺术家而言都抱以积极的态度,至少逐渐融入这个舞台已经表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但来威尼斯的观众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关注焦点依然在绿园城堡、军械库和少数几个国外艺术大师的平行展,中国平行展并未引起国外媒体的讨论和关注,参与双年展的中国人在威尼斯也依然属于少数民族。
在三天的开幕式和预展期间,相熟的与不相熟的中国当代艺术人士们都喜欢穿梭于各个开幕式上,他们把酒言欢相互捧场。开幕日的结束也意味着很多人完成了他们此行的使命,在公共开放日开始的一两天内,威尼斯双年展对于艺术界人士们来说已经结束了。
在公共开放日之后,主展区的观众数量不减,甚至需要排队买票,但在这些观众里却很少有熟悉的中国面孔。随着大家的离开,岛上的中国式呈现就这样结束了,中国印象只留在了到处还在张贴着的广告和深巷中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南京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大家更多的是依然把这个舞台当做一个机会,而还不太懂得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展览都投入了很大的金钱和精力,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舞台展示自己,转换我们当下的思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感慨:“虽然我们的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有二十年的历史,看起来是很国际化的,但是很多东西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距离。今年是中国参加双年展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艺术家多接触这样的国际性大展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能还不太懂得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大家更多的是把这当做一个机会,而不是更好地展示自己。但是,毕竟这才是刚开始,貌似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二三十年了,看起来是很国际化的,但是我们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个距离的产生主要是我们自己本身整个系统的运作离真正国际化系统的运作是有距离的。比如说展览的策划、布展的方式、艺术在今天的位置,与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来源:《收藏拍卖》,经节选)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