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的感觉——与郭伟访谈
0条评论 2013-08-12 16:18:5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淳

郭伟  浴室No.3  布面油画  200cm×140cm  1996

郭伟  浴室No.3 

布面油画  200cm×140cm 

1996 

刘:当时你就没有想找一个比较好的单位安下心来做点事情吗?

郭:可以说没有一个单位让你自由自在地去画画,尤其是市场经济,哪个单位都觉得这种人是负担。1992年的时候四川美院的一个系主任希望我能掉回去教书,当时我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他说我已经根本不适应在学校教书了。再一点我自己发自内心的说不喜欢重庆,应该说从我毕业那天起就是个自由职业者。

刘:这么说你这些年来一直是靠卖画来维持家庭生活和你的艺术创作?

郭:我没有别的本事,也只能靠画画来生存啦。但我跟国内的艺术市场的关系不是很大,国外的市场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这些东西对我来说还是很大的问题。

刘:你的油画创作受西方哪些艺术家的影响比较大?

郭:我刚毕业的适合非常喜欢法国艺术家尚多菲,所以那时的作品受他的影响特别重。我觉得模仿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中找到某种继续往前走的可能性。其实最早的创作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同样是要寻找一种学习的方法。

刘:你觉得这种办法的效果怎么样?

郭:两年之后我发现这种办法不行,怎样去做作品,怎样用一种反复去系列地做作品更重要。所以寻找绘画的方法对我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早些年比我们大一些的艺术家或者是北京的一些艺术家可能画一张作品就能成名,而且还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久下去。这种做法现在是绝对不可能了,你再向人们讲述一个东西而获得成功是没有可能的了。现在是靠你一个阶段持久的工作之后感觉到的某种东西,这就是我近些年来学到或悟到的一种工作方法和往前走的可能性。

刘:你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绘画艺术的?

郭:就绘画而言,你只要给它某种通俗性,它就和传统有关系。但这并不重要,一个今天的人总不能老拿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所以一个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能看到并发现什么,你观注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我不能发明什么新的东西的话,为什么不能选择一种东西或一个角度去做呢?!

刘:你早期的油画作品《包扎系列》有一些尚多菲的影子,但观念性非常强,这样的作品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你的注意力就转到人与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来了,比如《游泳》系列,你是怎么转变的?

郭:这是一种关注,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以前的东西有些模仿性,那么要摆脱模仿性之后就必须建立你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1993年参加由张晓凌策划的“中国油画双年展”,我的作品还获得一个“学术奖”,给了两万块钱。

刘:你的早期作品是红色的,后来怎么变成黑白的啦?

郭:我还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传统的视觉观察是眼睛过去的概念,是人的眼睛到画面上去这样一个过程,所以颜色在画面上有一种蹦出来的感觉,有一种向你攻击的感觉。这是我对红色的理解和感觉,黑白效果就显得平稳了很多。

刘:色彩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图像你又是受什么影响呢?

郭:那个时期可能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去关注你身边的事情。北京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的事情和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我所做的并不是把它作为某种文化标志来做,而是把你身边熟悉的东西搜集过来之后进行加工处理,使它陌生化,造成一种不可信的真实感。比如在海滩上游泳的人,比例和透视关系的失调、动物的介入等等非常荒唐,但你看了之后感觉真实可信。因为你看的不是比例和透视关系的正确与否或者能不能出现动物,你看到的是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难道我们真实的生活不也是荒诞和不可信吗?!

刘:后来有一段时间浸泡或类似游泳的人物成为你的核心语言,你是不是借用这样一种图像来传达你对当代社会的某种感觉?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