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上捡大漏儿
0条评论 2013-08-13 11:27:18 来源:许昌网 作者:颖子

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

藏瓷大王仇炎之,在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拍卖会上以1000港元的价格拍下《成化斗彩鸡缸杯》。1980年11月的“仇氏”特拍中,这个鸡缸杯以528万港元成交,打破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的世界纪录。仇炎之看瓷器的眼力够毒了吧?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又过了不足20年,这个鸡缸杯在1999年4月出现在苏富比香港拍卖场,竟然以2917万港元被国际顶级古董商拍走,再次打破中国“斗彩”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成为拍卖场上的“神话”之一。

如果说《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神话”是国际上顶尖富豪角逐的结果,那么,在国内的拍卖场上这样捡漏儿的事情也不胜枚举。徐悲鸿的作品《春之歌》在1999年中国嘉德秋季“中国美术百年专场拍卖会”上估价80万—90万元,结果因底价过高而流拍;2001年上海东方国拍秋拍,以73万元成交;2年后,被北京荣宝推出,结果受到各路藏家追捧,有买家以346.5万元收购,两年时间价格上涨了三四倍。齐白石创作于1932年的《山水八开册》,曾在1998年嘉德拍卖会上以159.5万元拍出。2003年的中贸圣佳秋拍上,经过激烈竞争,这件《山水八开册》出人意料地以1661万元拍出,5年增幅约10倍,再次证明了拍卖场上漏儿中有漏儿。

一些买家因为有前瞻性,能够看准某位画家作品的市场潜力,往往成为屡屡得手的捡漏儿高手。早些年有的藏家因为喜欢而买进李苦禅、王雪涛、黄胄、谢稚柳等人的作品。他们买进之后,并不急于出手,而是藏上数年,得到丰厚回报。

拍卖场上捡漏儿,拼的是财力,比的是眼光。如果说低端市场捡漏儿的眼光是以识别真赝为标准,那么,在拍卖场拍品保真率比较高的情况下,识别真赝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还要有对拍品市场潜力和升值空间的准确判断。

事实证明,有些艺术品即使是拍卖场上一时受到众人追捧,拍到手后升值空间不大甚至成为烫手山芋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只有能够潜心研究市场行情,准确把握拍品价格走向的人,才能够享受捡漏儿的喜悦。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