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投资还是消费?
0条评论 2013-08-14 09:58:30 来源:caijing 

艺术品拍卖:投资还是消费?

艺术品拍卖:投资还是消费?

近日,记者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被访者40人中,5人通过拍卖会买到了自已称心的商品;3人到过拍卖现场,但没有参加竞拍;对其余32人来说,拍卖俨然还是一张新面孔。有被访者说,不参加拍卖的原因是“拍品过于高级,不是古玩就是名画,价格让人无所适从”;另有观点则认为,“只有那些急于脱手的二手货才会拿出来拍卖”,他们宁愿选择去大商场买东西,因为“便宜没好货”。

当然,对这个观点,凌万先生肯定不会同意。前不久,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他“发了笔大财”──原价7美元的集成块,那里只卖0.5元人民币。他一口气买了25000个。描述起当时的感觉,他说“简直好极了”。

这样的行家当然不多。尽管拍卖在国外已经发达了上百年,但在新中国却只有13年的历史。大多数人面对热气腾腾的拍场和此起彼伏的叫价还是感到无助。人们闹不清拍卖会倒底在卖什么,而自己又能买什么。

事实上,拍卖品是无所不包的。除了国家法律禁止买卖、转让和那些处分权有争议的财产,凡是能用于交换的商品均可以作为拍卖标的。

如果我们一刀切开拍卖标的这张大饼,那么一半将是有形财产,另一半则是无形财产。有形财产又分为普通商品和特殊商品。普通商品的特点是市场需求难以把握或商品品质不易严格标准化,比如羊毛、烟草、鲜花这类初级产品,以及二手家用电器、手机、汽车、乐器等日常消费品。特殊商品主要由不经常流通的土地、房屋和非正常流通的公物、罚没物资以及文物艺术品构成。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科技成果等是无形财产拍卖的主要内容。

价格真的透明吗?

一位被访者肯定地告诉记者,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拍卖会买东西。问他为什么,他反问记者:“你怎么能肯定那里没有‘托儿’?”还有一位被访者认为“拍卖会总是想尽办法点燃人们的购买欲望,炒作之风很像赌场”。

淡去离奇的故事带给拍卖的斑斓,人们更想知道煽情叫价背后的故事。那种茫然无措的被动与担心才是让人止步的最高门槛。人们渴望真实的价格,渴望钱花得不后悔。

“拍卖的本质就是价格上的竞争。”姚广海在接受采访时说:“拍卖竞争的惟一依据是价格,所谓‘公平竞争,价高者得’。价格才是拍卖中的最后发言人。”

那么拍卖品的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姚广海解释说,正是由于拍卖标的的价值通常很难精确计算,所以才通过竞价方式来确定。这种定价与评估师的作价不同。评估师作出的价格是1000万元,但如果拍卖场不接受,1000万元的价格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拍卖市场才是商品真实价值和稀缺程度的惟一试金石。

岳鸿声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做出解释,他认为“买一件艺术品更是买下一段历史和文化”——“你还有别的方法为历史定价吗?拍卖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价格中很可能会有明显的炒作痕迹。业内人士将受当时市场氛围影响的价格称为“心理价格”,而与拍卖品使用价值相对应的价格则被称作“实际价格”——一个拍卖标的的最后成交价应该是这两部分价格之和。

1998年成都商界兴起“一元起竞卖”。据当地媒体报道,有人为了一台电视机,从一元起,一直叫到比一般零售价高出几百元才打住。心理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格——很多人在问:“这是在买便宜还是在买贵?”

由是,人们感到于火爆中保持自已的冷静是多么重要。唐先生对于“初涉拍海”的新手提出的建议是:不要在间断许久的首次拍卖会上试水,积蓄长久的购买力会因此刻的强力释放而推高价格。更重要的是适可而止地叫价,设定自已的心理底线。一个成熟的买家都知道,实惠比面子更重要,懂得放弃才会真正拥有。

投资还是消费?

1981年5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人经纽约索思比拍卖行主槌,以530万美元买走了毕加索的自画像《约•毕加索》。1989年5月,此人又以卖主身份,将该画经同一拍卖行之手,以4790万美元脱手,8年间升值8倍多。在英国,从1951年至1967年,文物艺术品的拍卖价格远远超过这一时期英国股票价格的上升幅度。于是艺术品收藏被称为“特殊的有价证券”。

姚广海司长告诉记者,稀少的东西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更加稀少。艺术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它具有极强的保值功能和升值潜力。鉴于目前的宏观环境,通过拍卖机构进行艺术品投资,应该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就艺术品拍卖而言,不一定要死盯着名家名品。其实,那些现在名气还不高但质量很好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是最值得收藏的──价钱都不贵,有的一二百块就能拿下来。这些作品升值潜力很大,因为画家在成长,赚钱在将来。”

看来,即使是艺术品拍卖也并不是只有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而二手拍卖与老百姓的距离就更近了。1998年2月28日,在北京兵工汽车贸易公司、北京机动车拍卖中心举办的首次家庭二手车拍卖会上,尽管拍卖师的热情不很高,仍有近一半的车有了新主人。

记者从北京市拍卖市场了解到,他们拍卖的二手货基本上都是公检法机关上交的罚没物资。专业人员会在拍卖前对拍品进行调试、检验。如果还有质量问题,拍卖公司也不会袖手旁观。

不管怎么说,拍卖既可能成为很保险的高额投资,又可以成为很实惠的小额消费。投资与消费在这里统一起来。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人们的经验都需要不停地积攒。善于学习和小心谨慎的态度,或许正意味着实惠和不被愚弄。正如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唐先生所说:“拍卖也需要从‘小’做起,拍卖更需要的是耐心。”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