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博弈 两元门票能解决艺术区难题吗
0条评论 2013-08-19 08:57: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冯智军

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免费开放的今天,走进798艺术区,却时见画廊门口有收费的标示。在亚洲艺术中心的门口,竖立着一个“自觉投币两元”的票箱,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收费方式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但每天上千名游客主动投币的人寥寥无几。

记者在走访的一些收费画廊中了解到,虽然实行了门票制度,但大都没有严格执行。而且售票的缘由,也都是因为人流量过大,许多观众对艺术品爱护意识不强,所以展品受损的问题时有发生,触摸展品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另外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挂有明显收费标示的画廊,观众人数明显比不收费画廊要少,但驻足欣赏作品、交流作品感想的人数比例却高了许多。在对因收费而选择过门不入的观众随机采访中,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就是来看看玩”。

每逢周末,虽然798艺术区游人如织,但带着“来看看玩”心态的游客观众显然为数不少,以至于艺术区内一家经营特色服饰店的促销员说:“每天都有那么多旅游团来,这难道不就是旅游区吗?”

驻扎了500多家机构,包括265家专业画廊的798艺术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艺术社区,也是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但艺术区缘何蜕变为旅游区?中国艺术区的发展之路是什么?

产业升级的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的前身是国家重点电子企业718联合厂所在地。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化,联合下属的几个工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产业迁出,大批闲置厂房对外出租。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加上低廉的租金,很快吸引了艺术家入驻,舒适的环境和创作氛围为798迅速积攒了人气,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不断慕名而来。艺术区逐步形成规模,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但近几年,随着艺术园区的发展,各类经营机构的进入,“艺术家流失”“艺术区变调”等对艺术区发展规划的质疑也纷纷涌现。

对此,北京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华说:“798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源地和摇篮,有很强的包容性。过去是画家租用画室创作,现在是更多的艺术家到这里办活动,所以我们并不赞成‘艺术家流失’的说法。据我们统计,现在和艺术机构签约的艺术家就有3000多人,这些艺术机构专门为艺术家们做学术及宣传推广活动。”

而对画廊象征性的收费,张国华也表示理解,虽然艺术区中大部分艺术中心和画廊可以免费参观,但有些画廊收费主要目的并不是希望以此盈利,而是想把一些非艺术爱好者挡在门外,以期使展品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管委会也不希望798成为旅游景区,容易破坏园区的艺术氛围。而且也一直保持严格的准入制度,支持鼓励当代艺术和前卫艺术家进入,跟艺术无关的企业不得入驻,以期留住艺术魅力和艺术家创造力。”

对于未来798艺术区“打造成功能齐备的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逐步将展示和交易的功能区分开来”的规划,张国华透露:“目前,管委会已经将五星级拍卖大厦的修建方案提交北京市,这个拍卖大厦既可以为国际藏家提供住宿、拍卖的场所,又配备了艺术品的仓储、安保措施,为收藏家们提供全套服务。与此同时,公益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在筹划建设中,将对重点艺术品进行收藏、展示和研究。未来的交易区将占到园区10%至15%的面积,实现以功能提升带动产业升级。”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