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当代的,水墨的,装置的,无论哪个,艺术都来自艺术家的感受,也诉求于他人心灵的感受。上周,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大型展览正式开幕,“爱如少年”瑃燕&朱兴国双人展筑中艺术空间开幕,艺凯旋艺术空间推出“禀情之物——张培作品展”,北京皇城艺术馆举办“万古在怀——古风书画作品展”,杨振中个展亮相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本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担任策展人,展览分主题展和特别项目两大部分,主题展由5个分支单元构成,分别是“具体的人”、“内心世界”、“身体语言”、“社会形象”和“未来生存”;3个特别项目为“大芬肖像”、“30年小事记”和“艺文中国”,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为117人(组),作品数量在300件(组)左右。通过对30年来中国人肖像的集中展示,给观众看到个体和群体关系的变化,更可以引发对人的身心状态、生存境遇和未来前途的关注。
2013年8月18日下午2点,筑中艺术空间“爱如少年——瑃燕&朱兴国双人展”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莉敏策划,美术批评家、中央美院博士何桂彦担任学术主持。面对当代艺术与图像时代的双重语境,对于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来说,“绘画何为”自然会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瑃燕、朱兴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艺术家是如何思考绘画,以及如何回应图像时代语境中绘画的既有问题的。
“禀情之物”集中了张培从2008年到2013年创作的作品,与2008年之前的《蚀》系列相比,这批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画面的色调从深且暗的灰色转为更加明亮的灰白色。张培说这与他心境在近年来发生的改变不无关系,现在他的创作进入到了更加轻逸与放松的状态。但画面都没有出现艳丽的色彩,因为艺术家认为灰色调更加符合他本人的性情,中性的颜色比较少有侵犯性。
古风作为一位职业书画家,长期专注于中国传统书法和古典人物画技法的研学,在学习过程中曾受明四家、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蒋兆和、范曾等艺术大家的影响,并汲取精华。在他看来,学习从来不是为了生搬硬套,而应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融通内化,形成强烈的自身特点和风格。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013年8月16日下午5点半,由著名策展人李振华策划的“不在此时——杨振中作品展”在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杨振中首次与国内公共美术馆合作的个展,囊括了从其九十年代末起至今创作的录像装置、单频录像、装置等十余件作品。杨振中创作的主题之一,便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这种社会偏差被艺术家以一种戏谑调侃的方式来处理,营造成为某种看似纯粹或有趣的游戏场景。其作品的另一个核心主题,便是对空间的感知以及在政治和心理层面的空间利用。
【编辑:刘慧玲】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