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身份的危机
0条评论 2013-08-20 13:10:35 来源:外滩画报 

陈凯歌

“躺拍”似乎是刘香成拍摄名人的惯用创作方式之一 陈凯歌以趴着的姿势上了相片

第一个展厅是《毛之后的中国》的延续,展出以刘香成 80 年代的黑白摄影作品为主,大多是政治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而第二个展厅中,则是 90 年代以后的作品,以名流肖像为主,绝大多数都是如今文化艺术中的重量级人物。在刘香成的镜头中,张晓刚[微博]和他的妻子在作品前对望,刘小东专注地画他的“缪斯”,陈曼[微博]拿着相机对着范冰冰按下快门,张艺谋和姜文在电影外景地看着摄影机研究取景,郭敬明站在外滩前让东方明珠等建筑物隐没其身后。

凯伦•史密斯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她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 17 年之久,世博会期间,摄影集《上海:1842-2010 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就是由她和刘香成共同编撰的。在她眼中,刘香成“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凯伦•史密斯准确地捕捉到刘香成作品中的时间线索,以两个展厅来划分他这 30 年的摄影。在她看来,80 年代后,中国注入了一股自由的新气息,为高度集中的思想松了绑。“这也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成功的变革将要对长久以来的苦难进行补偿。从精神上来看,人们能够感觉到邓小平正带领着国家走向开放。”而刘香成的照片恰好展现了这段时期生活与社会的冲突。

对这样的划分,刘香成有他自己的思考:“1970 年代末期和 1980 年代初,中国依然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而到了 1990 年代后期,中国走到了个人主义的时代。”他的摄影客体的转变,也恰好是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从集体化向个人化的转变:“如果经济不转型,个人主义是不会冒出来的。而细节,是从图片里表现出来的。”刘香成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梦,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达到一定的基础,开始感觉到软实力的欠缺,中国梦被提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艺术家精心遴选的 117 幅照片,则是过去 30 年间中国人实现梦想的过程:“我去看普通人生活的细节,他们怎么工作,如何去爱,乃至互相建立起新的肢体语言。这些,都汇聚成了我版本里的中国。”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