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收藏 从“ 花头”的印章开始
0条评论 2013-08-23 11:03:4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学文

\

“白石”两字让他惊呆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淮海路与华山路交界处的一栋三层楼房,客人进进出出,这里是是王文甫的家。

第一拨客人,胡子一把,是王文甫爷爷王康乐的画友。有时,这些老先生也会去身为美术史论家、画家的王文甫父亲王克文的画室叙谈。

第二拨客人,是王文甫妈妈在电影制片厂的同事。《芙蓉镇》拍摄时,谢晋常来找负责美术设计的妈妈商量,后来还招小粉丝王文甫去了导演组。

第三拨客人,是王文甫自己的,高中刚毕业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长他七八岁的余师(化名)便是其中一位。

一天,王文甫去余师家,余师拿出一方小印章给王文甫把玩。印章是普通的青田,刻着“我之大缘”四字。王文甫不懂篆刻,只觉刀痕中汹涌着力量。

侧看边款,“白石”两字让王文甫惊呆了。多少次,他从书上看到、从长辈们嘴里听到这个名字。

王文甫想买下这方印章。余师一撇嘴:“头野巫,呒啥花头。”(上海话,小东西、没啥意思。)

王文甫终以每字5元的价格收进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方白石印。

青田小印,教他懂得收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拍卖公司,没有古玩城。

艺术品的地下交易却很活跃:北京“鬼市”,半夜开市,天亮关闭;上海的“黑市”换过好几处,虽盛传有教授在交易时被抓,但人们仍乐此不疲。

王文甫“混迹黑市”,但更多是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淘金。小伙伴们多出身书画世家,画便是各家的“土特产”,他们把家中的画弄出来卖给王文甫。一次,一位急于拍女友及未来丈母娘马屁的伙伴,用一幅好画,和王文甫换了三张内部电影票,王文甫转手以百元售予一位药店里工作的人。

那时,银行有种“定活两便”的存折,等同现金流通,王文甫常把一叠存折放在上衣口袋里,故意露出一角。“很得瑟,只晓得生意,不懂得收藏。”他说。

但那方青田小印,改变了王文甫。“它教我懂得,收藏关乎内心。”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