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6岁的黄永玉在家中作画。
而反观时下艺坛,展览此起彼伏,开幕式隆重阔气,主办方炫目叠加,研讨会赞誉泛滥,且攀比之风甚重。但是,相比于开幕当天的热热闹闹,大多展览的平常时日则冷冷清清。黄永玉办展览采取“四不”做法,对于画坛又有何启示意义?日前,黄永玉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艺术家应靠作品魅力征服观众,而非排场
记者:黄永玉先生要求本次展览“不剪彩,不演讲,不搞酒会,不搞研讨会”,这是他一贯的作风,还是头一次如此?
陈履生: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不是九十岁画展才如此。他八十岁的时候也在国家博物馆办了一次展览,同样没有这些繁文缛节。他似乎只安排过一场剪彩仪式,那是在中国美术馆,只让一位经常给他送花的画匠给他剪彩,就一个人剪彩,仪式独特。
记者:据媒体报道,黄永玉老先生一出现在展厅,就被人群围住,他的一句“好吧,我们开始吧”,宣告画展正式开始。随后,他在观众的簇拥下在展厅内匆匆看画,时间只有8分钟。对于本次展览,黄先生有没有讲什么?
陈履生:他当天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就说了一句话“你们不要看我,看我的画去”。我想,如果是其他艺术家,肯定会对着密集的闪光灯与摄像头,炫耀般侃侃而谈了。
记者:展览的效果如何?平时来看展的人多吗?
陈履生:来看展的人很多,每个展厅都是游人如织,盛况是空前的。黄永玉是靠作品本身的魅力征服观众,靠艺术语言的风采感染观众,而非靠名人捧场,靠大排场,这应该是艺术界的楷模。
记者:黄永玉这种“不讲排场”的展览对于当下有何启示意义?
陈履生:他不会随波逐流,早在七十岁、八十岁的时候就看到了展览的弊病,看到了艺术界的“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画的好坏,无关展览的仪式
记者:就目前大多数展览而言,是怎样体现“四风”问题的?
陈履生:有些展览的开幕式越来越大,都会邀请大小官员。现在中央不允许官员随便出席一些开幕仪式了,这一块有了大大改观。但还有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比如,会挂上无数令人眼花的主办方、协办方与承办方单位名称,级别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牛,但绝大多数单位都没有做任何事情,不会给予资金支持,不会布展,不会参与具体的展览安排。挂这些名号干什么呢?而个别部门还收挂名费。
记者:但很多艺术家依然愿意努力争取更多更高权力部门的“大力支持”,对此您如何看?
陈履生:攀比之风太严重了,以为这就能体现艺术的水平。画的好坏,无关展览的仪式,无关请到的官员级别有多高,无关参与主办与协办的单位名号有多大。艺术家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画好自己的画,画好自己的每一笔,在艺术本体上多费些心思。当然,艺术家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但一旦对社会关系的料理超过了对艺术本体的研究,那就会干扰艺术的进步。这其实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已蔓延开来,成为艺术界最为严重的不正之风。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