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案:炒清朝“古董”被骗420万元
近日,广州番禺警方接报了一起以买卖“古董”赚取差额利润的方式诈骗事主420万元的案件。事主梁先生于2010年底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胡某,胡某于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以“古董”买卖利润高为诱,哄骗梁先生先后共出资42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康熙珊瑚红地青花戏婴罐”、“乾隆官窑胭脂红地粉彩珐琅荷花鸳鸯戏水梅瓶”和一对黄花梨圆角炕衣柜等“古董”,并声称一转手就能赚880万元人民币。满心欢喜的梁先生左等右等等不到 “识货”的买家,无奈之下将“古董”送到广东省收藏家协会进行鉴定,没想到竟然全是赝品,420万元购得的“古董”只值几千元!此时,介绍其购买“古董”的胡某早已不知所踪,梁先生方知道上当受骗,遂报警。目前,番禺警方已介入调查。
无独有偶,7月14日下午,广州退休职工张某报警说被人骗了33万元。原来,张某去年5月接到一个推销各类藏品、纪念钞的电话,在对方的极力推销下,他购买了各类藏品、纪念钞。去年11月底,对方又致电张某进行推销,并承诺升值后,可以高价回购其购买的藏品、纪念钞。张某信以为真,又多次购买各类高价藏品、纪念钞,一年多以来合计约购买了33万元。近期,张某找人鉴定这些藏品、纪念品,均被鉴定是假货或者不具备收藏价值的物品,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受害者不缺钱但缺收藏知识
警方分析发现,该类型诈骗案件有三个特点:一是被骗对象多为缺乏收藏和古董相关知识的中老年人,而且该类受害者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有收藏爱好和兴趣;二是犯罪嫌疑人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利用受害人“趋利”等心理特点,通过电话、电视购物、网络等多种非接触方式,层层设套,为受害人识别其真面目带来一定难度,例如在上述古董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就利用事主想发财的心理,把手里的高仿古董吹嘘成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令事主动心;三是“收藏品”价格普遍偏高,受害者一旦上当受骗,损失惨重,少则上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收藏有风险莫想发横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收藏行业也热潮涌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收藏品”的珍贵价值及其升值的巨大空间。但是收藏品种类繁多,非专业人士很难鉴别真伪,所以建议街坊们不要轻信商家或者骗子的宣传,跟风进入自己不懂的领域,去购买收藏品;其次,对于“利”要做到心态平和端正,不要抱着发横财的心态。如果对方承诺会以高额利息回购藏品,一定要多加小心,有可能是骗局;第三,收藏品门槛高,风险大,街坊们购买藏品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对意外之财要自觉质疑,要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最后,如果不慎购买到假的收藏品,一定要及时报警。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