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平:艺术于我暗示就够了
0条评论 2013-08-29 14:42:52 来源:崇真艺术网 作者:毛茜

王克平

王克平

木雕作品《沉默》1978年 高48cm

木雕作品《沉默》1978年 高48cm

王克平,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名字,熟悉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轰动中国艺术界的“星星美展”,王克平作为星星画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木雕作品第一次受到国人、乃至外国媒体的关注;而陌生是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星星画会解散后,他与其他成员一样踏上了出国之路,远赴法国,并至今过着半隐居的清幽生活。

相比当代艺术(尤其是装置和雕塑)日益呈大体量、大团队、大制作的模式,王克平的木雕作品则更显得朴素、简约至及。多年来,他依然选择独自面对林地里的断木,在大自然雕琢后的树干、枝杈里找寻灵感,他像亲人一般抚摸着它们,而它们也将最生动的部分展现在艺术家的面前,并等待着他满含激情的雕凿。

当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人落座于我面前时,让我倍感荣耀。有如此传奇经历的长者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虽已花甲之年,但眼里仍然充满对艺术信念的执着。时隔四十多年的光景,相比上世纪70年代高举“要艺术自由”大字报的年轻人,当年的激情还能保留多少?王克平坚定的告诉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王克平的青年时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做过演员,当过编剧,也曾是工厂里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星星画会”成立前,正值社会政治局面松动时期,这无疑点燃众多青年人的政治热情。“那个时候的北京,文学、艺术、政治各方面都比较活跃,那就是著名的北京之春,每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跃跃欲试”。在官方艺术大一统的中国艺术界,“星星美展”以反叛者的姿态出现,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吸引了众多外媒的竞相报道。“从我们星星开始,艺术表现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次全新的突破,现在看起来那个时候的作品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带给社会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一是大家对这种反抗形式表示同情和支持,同时对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很感兴趣”。那个时代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现代艺术,而参与星星美展的成员大部分也都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因此他们呈现的作品质量虽层次不齐,但却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以追求自由和自我表现为艺术主张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王克平和其他星星成员们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弄潮儿,他们不仅代言了那个时代艺术青年的反抗精神,也成就了自我日后艺术信念倔强的守护者,“星星美展带给我的影响是一生的,它让我意识到艺术需要创造性,更需要有独立性”。

《偶像》、《沉默》、《社会中坚》、《伤痕》、《万万岁》等一批带有强烈政治批判色彩的木雕是王克平参加“星星美展”时的作品,他以“愤青”式的视角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弊病在他内心世界里的缩影,作品《沉默》甚至登上了当时《纽约时报》的第一版,反响空前。1984年,王克平移居法国,在阅览了众多西方古代、现代雕刻艺术之后,让他更加自信,坚定自己独特的木雕语言是能够立足于中西方艺术舞台的。“很多人看到我现在的艺术都认为失去了当年的反抗性,而我以为他们并未真正读懂我的作品,以前我的作品是反对专制的,现在我是在抵制整个艺术潮流”。在王克平眼里,当代艺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如今都充斥着泛滥的流行符号,虚无的观念艺术甚至无法支撑起与之对应的作品,在这样的风潮下,作为艺术家需要恪守自己的艺术理念,就必须懂得忍受孤独与寂寞。但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反抗精神,就会随波逐流,而这正是王克平所不齿的。

时代打在王克平身上的烙印是深刻的,他毫不掩饰那代人在政治高压下对性情的极度压抑和恐惑,因此在星星美展中,对女性躯体的雕刻也同时成为他当时非常重要的作品,并一直延续至今。当我反复翻阅王克平画册《la chair des forêts》(森林的躯体)时,渐渐能体会到艺术家一直奉行的美学观点——朴实与自然。在散发铜质光泽的木雕上,你或能感悟到艺术家为何只钟情于这些布满树洞、节疤的原木:年轻的王克平凭借他对艺术的敏感开始了一生的木雕创作,曾经的风云人物,伴随文化环境和身份的转变,对艺术开始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当面对别人的成功,他也曾动摇过、迷惑过,但最终他走过了那些浮华的名利,真正领悟到了艺术的终极目标,那是只有阅历人生无数之后,参透凡尘,便可以到达 “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的境界了。我猜想,真正的艺术家都应该是具备这样一双慧眼的,所以他才能在被岁月打磨下的断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无论是王克平,还是这些看似斑斑劣迹的断木,时间在他们身上留存的痕迹或许应该是一样的,当他们彼此结合相互作用的时候,便能创造出这些既原始又细腻、既隐晦又婉约的木雕作品,而作品本身超越了时间,超越了所谓的观念,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雕刻让王克平在面对原木的时候,常常纠结于感性与理性之间。尤其当看到天然造型丰富的木头,王克平会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投入到创作中。但他也坦言,有时候也会因此留下很多的遗憾。“如今开始新的创作,也是我大脑和小脑相互平衡的过程,艺术家创作的时候需要有饱满的热情,但同时也要有缜密的思维,去指导你做出正确的抉择”。相对于自然界对原木的雕琢,王克平的木雕作品显得既神圣又令人惊艳。我疑惑做了几十年的女性躯体,为何还能不断有新的发现。艺术家告诉我每当思绪要接近枯竭的时候,却总能在森林中找到给我灵感的木头。“我追求的是简洁单纯,简单也是一种抽象。树干的形态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些看似不美的树叉和树瘤在我眼里全都充满性感,我会感到木头在跟我说话,给我暗示”。

如今在上海18画廊正在展出的是王克平的新作《笑口常开》,相对于之前的木雕作品,《笑口常开》是由250个砖型铁盒构成,依据展览空间的需要,可以摆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对于尝试这样一个全新的装置形式,王克平称其为是他艺术路上的一次“外遇”,其实真正了解艺术家的人,便一眼能看出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编辑:admin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