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五周年的“践行”力——青年艺术家如何上位?
0条评论 2013-09-03 10:11:47 来源:新周刊 作者:宋诗婷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徐冰

帮青年艺术家度过毕业敏感期

记者:为什么会策划“千里之行——优秀毕业生作品展”这个项目?

徐冰:现在的艺术圈比较热衷于追逐成名艺术家,慢慢的我开始觉得他们的作品没那么有意思了。很多真正有意思的东西在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年轻艺术家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希望把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呈现出来。

记者:青年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中能得到什么切实的帮助?

徐冰:第三届“千里之行”,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想知道前两届展览对他们的帮助有多大。调查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参加展览的毕业生中有些借此得到了到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参加双年展的机会,还有些人获得了基金的支持和画廊的追踪。

记者: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艺术家会面对哪些困境?

徐冰: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惑恐怕就是如何融入社会,个人和作品如何获得市场的认可。刚走出校园的这几年是艺术家要面对最多挑战的时期,不管在学校的成绩如何出色,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艺术家,他都要面对市场和社会。这个时候的艺术家是很敏感的,任何一个坏的影响都可能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他需要更多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千里之行”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后续发展的平台。

记者:今年是“千里之行”的第五年,毕业生以90后为主,他们的作品和以往比有什么特点?

徐冰:这几年的毕业生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运用的综合化,以及表达的自由。有些学生的作品很宏大,也有些学生的作品很精美。现在的学生喜欢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介入生活。

记者:今年的“千里之行”增加了与深圳“水湾1979”艺术社区项目的合作,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冰:这个“千里之行《践行》艺术计划”是“千里之行”的一个衍生项目,由中央美院牵头,九大美院一起,与深圳“水湾1979项目”合作,做一些社区艺术空间的尝试。我们希望能给年轻艺术家在创作敏感期提供一个实施艺术想法的平台,双方的诉求虽然不同,但有交叉点,有机会实现双赢。

记者:这个项目对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类别没有限制?

徐冰:今天这个时代,艺术被稀释在各个领域中,创作本身有碎片化和模糊化的趋势。艺术家的创作必须参与到生活中来。有些创作,只要它有实用性、创造性,并且对社会有益处,我们管不管它叫艺术都没有关系。

记者:艺术走出美术馆和画廊是不是它未来发展的趋势?

徐冰:美术馆是西方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美术馆,中国有壁画、园林、卷轴画,我们看艺术的方式更人性化,也更生态化。我们要做的公共艺术虽然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存在,但它核心的理念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内在的关系。艺术在美术馆之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专访都市美学理念倡导者 罗雷

借助市场的力量引导公共艺术的发生

记者:把房地产与艺术相结合是你一直坚持的品牌定位吗?

罗雷: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一个人文素质越来越高的消费群体面前会逐渐失去号召力,艺术和人文的方式能够更好建立客户和产品之间的联系。既然都是营销,我希望在帮助项目的同时,能对城市和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

记者:“水湾1979”从一开始就把艺术纳入项目的整体规划,这有什么优势?

罗雷: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我希望未来所有的项目前期规划中都把公共艺术考虑在内。目前,中国开发商做的很多东西和这个时代在匹配度上有一定落差,它们恰好表达了中国人在审美价值方面的缺失。总有人要走出第一步,我希望朝着城市美学的方向走一走。

记者:这种公共艺术的体系在国内外完善吗?

罗雷:其实在国外有整体规划的公共艺术社区也不是很多,只能说他们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运作系统,以市场的推动为主。现在看来,国内外运作的不成熟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国内有开放商和社会资源愿意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说不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记者:在公共艺术的推广中,会不会遭遇艺术与民众审美上的鸿沟?

罗雷:如果因为觉得普通人无法欣赏公共艺术,就让公共艺术去回避普通人,那我们永远处在一个恶性循环中。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循环,以一种恰当的姿态去展示公共艺术,这会为全民的美育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示范。

记者:房地产项目的本质还是盈利,艺术空间营造上的成本付出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性价比?

罗雷:如果我把钱投资在公共艺术上,就也要把钱投资在房地产的硬性宣传上,通常的做法是,地产商花200万在项目一公里以外立一个户外广告牌。与其这样,我不如把心思花在产品上,吸引媒体和公众的主动关注。对于一个10亿、20亿的项目,这点钱我不觉得是浪费,更不会成为负担。

记者:你希望入选这次“千里之行《践行》艺术计划”的青年艺术家在哪个阶段参与到“水湾1979”这个项目中来?

罗雷:我希望他们可以尽早融入,参与得越早,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平台和空间就越大。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够从一开始就与青年艺术家进行沟通,达成共识。我们聘请了以美术院校老师为主的专家委员会,他们会遵循理性和科学的操作方式,把控整体的艺术走向,提炼出一些核心理念和关注点,这些关注点会成为未来艺术家创作的基础。

记者:以前是否和青年艺术家合作过,对他们有怎样的期待和顾虑?

罗雷:这样大规模的合作是没有过的。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艺术家处在一个特别有活力的阶段,有新鲜的想法,急于向外界表现自己,也许这是一个能够引导他们进行创作的好机会。难度在于,中国的公共艺术本身不够成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对空间的把控可能也不够成熟。我们要想办法告诉他们作为地产项目的公共艺术应该关注什么、考虑什么,监督他们对材料和空间的把控,营造一个和谐的整体氛围。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