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君:博物馆不是艺术品仓库
0条评论 2013-09-04 13:45:05 来源:《收藏·拍卖》 作者:蒙丽诗

上海博物馆外景

上海博物馆外景

在早期传统概念里,博物馆是为了馆藏而生,最主要的任务是维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博物馆面对的环境也不再单一,观众对博物馆有更多的诉求,提供除了保护文化以外的更多功能。那么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放置艺术品的空间,还是一个具有思考体系的主体?

博物馆不是艺术品仓库

记者:上海博物馆在2012年刚刚度过自己60周年的生日,这60年里上海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和馆藏陈列体系有什么变化?

陈燮君:上海博物馆在1952年底正式开馆,2012年刚好60周年。其中几易其址,从建馆初期在南京西路旧跑马场总会,到正式搬进现在总面积达39200平方米,寓意“天圆地方”的人民广场新址。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变化,在建馆初期,上博的机构设置仿照苏联博物馆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设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而基本陈列是按历史时代分设史前时期、商代、西周到近代工艺品等十大陈列室,集中反映中国历代艺术发展的概貌。现在,上博主要分为青铜、陶瓷、书画工艺学科研究部门、业务部门、党务行政管理部门共21多个,包括考古部、典藏部、实验室、修复室、教育部、信息中心、文化交流办公室等办公和相关的业务部门。整个机构设置和上世纪50年代建馆初期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记者:有人认为博物馆的陈列馆藏常年不换,大部分藏品都不见天日,博物馆是一个艺术品仓库,您怎么看?

陈燮君: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仓库,博物馆有自己的规律,任何一个国际上大型博物馆都不可能把所有藏品通过陈列展示出来。以上海博物馆为例,现在设有古代雕塑、古代青铜、古代陶瓷、暂得楼陶瓷、历代绘画、历代书法、历代玺印、少数民族工艺、明清家具、历代玉器和历代钱币共11个专馆,另外有三个展览厅。藏品方面,除了87万件参考品,上博有超过14万件国家一、二、三级藏品。陈列展品的数量大约占总馆藏的1/10,这是符合博物馆展示规律的。以书画为例,珍贵书画对光和湿度等环境问题非常敏感,因此对书画的保护制约了陈列的时间因此一定是轮换展出,一般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上博是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主,像这样将1/10的藏品拿出来展示并不断更换,是很正常的。

策展能力和与合作能力博物馆的竞争力

记者:过往对博物馆的关注在于馆藏的数量和质量,但近年似乎更注重博物馆的综合实力?

陈燮君:对。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对于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博物馆除了有的馆藏外,展览也深受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的欢迎。专题展览的筹备时间大部分都超过-年,有一些甚至需要-10年的时间。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展览要筹备这么久,其实大量时间用于研究和展览的前期准备工作。一个展览的研究工作除了上博的研究部门的参与之外,还有共同参与。

60周年的特展之一“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便是一个例子。这个展览事前筹划了10年之久,除了上海博物馆藏的十多件元青花瓷器,还包括了来自土耳其、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文博、考古机构的收藏,参展机构达30余家,总数90余件。许多国外展品是首次来到中国,而国内部分展品也是首次公开露面。

元青花在近五六十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从渊源来说时间更长一些。在五六十年前美国的学者就对元青花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找到了被称为标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所以这些年来元青花在国内外都是研究的热点。从瓷器的收藏来说元青花并不是大众,有些主要的博物馆可能一件元青花藏品都没有,但是上博就有十几件元青花藏品,其中五六件特别好。上海博物馆经过十年的筹备最终呈现了本次展览。我们邀请国内外的元青花藏品共济一堂,进行了一些梳理。为什么会形成元青花热?元青花藏品到底有哪些代表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元青花在世界范围内存世作品也就300-400件,上海博物馆。当然展览筹备过程不容易,为了保证展览质量,在研究上投入外,部分展品要从国外运来,路途遥远,借展方有很多的考量。向国内文博机构借展千方百计,调动了渠道和积极性才,上海博物馆当然这也得益于“元青花”主题的策划非常具有感召力大家信任上博的研究实力。上海博物馆的每个展览都不是临时起意的,像这次展览虽然许多国内外的展品都是首次公开露面,但是对元青花有长期的研究元青花是有流传的,有迹可循,显山露水,因此当我们这个展览的时候,其实早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找,由此可知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对博物馆重要。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