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生作品《NO.051》
《不朽之颂》
抽象画,画的究竟是什么呢?那些几何图形和笔直的线条,又或者暧昧不明的色块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
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怎么才能看出一幅抽象作品是好还是不好、又好在哪里呢?
抽象艺术就是当代艺术吗?
在美术馆,面对抽象作品展,许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这其实不奇怪—由于视觉经验的惯性,我们对传统水墨或者具象作品,总是更容易进入一些,而抽象作品对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来说,还显得陌生。
9月5日至25日,“非形之形—台湾抽象艺术”在广东美术馆进行展览。本次展览是2013年“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的艺术活动项目之一,将给广大观众提供一次全面了解台湾抽象艺术发展的机会。而台北美术馆对抽象艺术的公众推广经验,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抽象艺术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容易被接受,这个问题在台湾也一度存在过。原因是对抽象艺术的欣赏是个比较短的时间,公众的欣赏习惯需要逐步培养,并且在画面上看不到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形,人们会很自然地问,他画的是什么”。
这次展览的项目统筹、台北市立美术馆刘永仁用“非形之形”来概括这次展览的主题—非形之形,意指非自然形象的理念,强调造形在生命里往往不安定游移,尤其在艺术家的心智空间中被全新诠释,不仅是生命理念的传达意象,更触及直觉、想象、记忆、物质、时间、空间等多元课题。
刘永仁介绍说,整体而言,抽象艺术体系的发展背景,可分为理性的抽象表现与感性抒情的表现:“前者多半以严谨的几何图形与丰富的色彩变化,衍生出绘画本身的信息,假若从形式内容观点而言,它比较倾向于思考与构成理念之探索;抒情抽象艺术,则以主观丰沛的情感宣泄于画面上,甚至于在潜意识里挖掘艺术语言的可能性。”
展览期间,广东美术馆将有专业的导览团队帮助观众理解这些作品。
看抽象艺术,从寻找艺术家的个人语言开始
刘永仁将展览依照理性抽象与感性抒情分成两个大部分。从展馆的现场来看,一边展厅里是严谨的线条与几何图形,冷静而精确;另一边展厅里则是柔性的情绪泼洒,带着某种“自动书写”和“即兴”。
“从展品里头,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在我看来,理性和感性共存,但是可以从形式语言上判断是感性居多,还是理性居多。我们看到10号和11号展厅是比较抒情的表示,11号厅中间到12号厅都是很理性的。在东方的艺术家里,理性的东西比较少,没有那么绝对,即使是理性为主的画面,也可能有情绪释放的一个部分”。
刘永仁介绍说,笔触、色彩与动势是形成抽象表现艺术的主要因素:“抽象表现艺术,强调内在心理即兴表现力量,从潜意识发展出一种个人语言之画风。观众可以从抽离形象以外的心智空间来试图理解,画面上这些纹理肌理的变化、突如其来的笔触、隐晦的不明物,从这些出发,寻找艺术家的个人语言。”
“视觉空间的拓延与流变艺术创作是心智行为,艺术家不仅要追求差异的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自我理想的精神意志。人类的心智活动从未曾安逸也难以彻底满足。创作的渴求更是无止境的,心智引领实践于具体的媒材,然而媒材自身最普遍的特征即是,空间的扩展性,它为创作者提供建构造形空间的可能性,空间是经由人的感知而产生,即所谓赋有生命特质的心智空间。”因此,在欣赏抽象艺术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艺术家对媒材的使用和延展找到趣味。
刘永仁说,严格说起来,东方文化中的现代艺术创作,鲜少有绝对理性规律所谓极简、硬边风格,“在东方哲学观受中庸及以柔克刚、刚柔协调等概念主导,在分析构成或组构之过程中,很内在需要地必须释放一些感性成分。在精确严密测量及透过科学性、数学性的安排之后,忽然放纵地宣泄一些情绪,有回归感性的放驰。”因此,在画面中寻找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也是抽象艺术欣赏的一种方式。
台湾抽象艺术的发展与推广
参加此次展览的有李仲生、刘生容、朱为白、陈正雄、廖修平、李锡奇、庄普、杨识宏等32位不同年龄层的台湾艺术家的68件作品。据台北市立美术馆黄海鸣馆长介绍,其中23件(组)作品来自台北市立美术馆的馆藏,其余来自私人收藏征集,基本全面地呈现出抽象艺术在台湾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诸多理论问题。
“在台湾,抽象艺术发展得比较早,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开始,在李仲生为首的抽象绘画运动中可见一斑。他是广东人,后来去了台湾发展,发起了"东方画会",它与几乎同时期的"午夜画会"一起,成为台湾抽象艺术的先锋。李仲生的绘画强调纯绘画性,亦即非文学性、非叙事性、非主题性,作品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具有形而上的心理表现。”刘永仁介绍说,李仲生在美术教育方面成果显著,带出了台湾第一批次的抽象艺术家。
台湾第二次抽象艺术的高峰是上世纪80年代。继70年代乡土艺术盛行台湾之后,在80年代有一批学者、艺术家从海外归来,带来抽象艺术又一次普及。从那之后,抽象艺术渐渐成为岛内风尚之主流,进入美术馆开办展览也好,在建筑工程必须的公共艺术项目竞标也好,可以说抽象艺术占据了大半江山。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台湾盛行装置艺术,但装置艺术的概念还是缘自于抽象艺术,不过装置艺术更强调作品和空间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带有抽象的意味。
“到现在,虽然更年轻的艺术家有转为多媒体艺术的趋向,但抽象艺术都在持续地创作,并且影响到了很多领域,比如说设计、表演艺术,都受到抽象艺术的影响”。
在大陆,实验水墨等艺术形式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其中有受到台湾一些抽象实验水墨艺术家,如李默中等人的影响,当然大陆的艺术家也更多地直接受到西方艺术家的影响。近年来,台湾的艺术家和大陆的艺术家有更多的交流,对于抽象艺术作出探索。
链接
关于抽象艺术你可能想知道的
1.抽象艺术就是当代艺术吗?
刘永仁: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很多人对当代艺术有一些迷思。应该说抽象艺术比较偏向于现代艺术,抽象艺术属不属于当代艺术?也属于,但是它不被认为那么前卫,那么现实性。
如果我们说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据我的研究,当代艺术它的范围会更大。从印象派以来的,一直到现在,都叫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就是目前现在进行的,可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算起。
这样的一个看法,当然有些分歧,人们的观念还是有不同的分法,但是抽象艺术还是被认为没有那么当代。抽象艺术在1910年,在西方理论的各方面已经存在,但是它还是一直在发展,因此不能不被认为不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更多被认为和现实生活有关系的,而且媒材上,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也都是当代艺术,而这些肯定不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一般认为主要形式是架上绘画和雕塑(含现成品装置)。
2.观众看不懂抽象艺术怎么办?
刘永仁:这很正常。抽象艺术在台湾已经发展了五六十年了,但是还是有人对抽象艺术不是那么接受。因为有些人对形的认知还是有些害怕,担心没有看到他经验中的形,我觉得抽象艺术的推广还有进步的空间,特别是在介绍给一般民众的这一部分。因为受教育背景的局限,观众没有那么自由的想法,跟不上艺术家的思维,这是很正常的,在台湾也一样,我们对抽象艺术的教育和引导都还需加强。
3.一个立方体或者一丛笔直的线,它的艺术性在哪里?
刘永仁:近十年以来,公共部门有计划推动公共艺术设置案,使雕塑家的创作,朝向更宽广的环境空间发展。以台湾资深严谨的几何雕塑家李再钤为例,他的创作观强调形、面、量体必然有其逻辑的构成秩序,表现理想中的造形,“数与形”是思想核心,由一组相同的基本造形单元,例如立方体、三角锥体、圆柱体、弧形体,纯粹几何造形的巧妙组合,旨在表现创作者心灵中的感知与主观秩序。李再钤在其艺术创作理念述说:“构成性的纯粹造形艺术,在创作意念的基本要求上,就是要扮演一个生命再造者的角色,去引导我们迈向完美至善的精神境界。”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