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0条评论 2013-09-08 08:21:1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慧玲

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

博伊斯

博伊斯何以出现、何以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史的公共话题和一个经典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在21世纪,作为经典的博伊斯又重新进入人们观察的视野,对此的反思带来新的视角和观照。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我们如果不能在理解博伊斯的基础上超越博伊斯,则无法确证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性和时代性,也无以显示中国当代艺术家观察、反映、思考当下世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本次由中国策展人与学者独立策划、组织并实施的“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即是本着中国的当代视角来认识、研究并解说博伊斯,也因此再思考我们的艺术史话语和我们的艺术实践。其意义将具有前瞻的超越性和中国当下的先锋性。历史是观照中走向前方的,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只有展望了全球的文化视野,我们才会真正地创造与创新自己的艺术与文化。博伊斯将是这一抱负的起点。

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

《革命就是我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说:“由中国学者和策展人,中国的美术机构自主对一位像博伊斯这么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家进行研究和策展而呈现的展览,其学术意义自然不同寻常。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研究者及文化机构对待博伊斯的学术立场和认识水平。本次展览以‘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为题,正是以中国艺术界和研究者对博伊斯的认识为出发点,较全面地呈现这样的认识及研究过程和成果,也以此向中国的公众深入及近距离地介绍这样一位神秘而影响力较强的西方当代文化重要人物。”

朱青生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讲道:“博伊斯在80年代末期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对其最早的出版物出现在1988年或更早,介绍博伊斯作品以及分析他的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博伊斯,几乎没有人不受他的影响。当代艺术是以博伊斯的艺术为基本标尺的,每一件作品要有当场性,必须针对当下的问题或事件,博伊斯的每件作品都有针对性,才具有了社会雕塑的基本品质。博伊斯是西方艺术逻辑的发展,他的背景是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艺术史,在博伊斯之前有杜尚,杜尚前有毕加索,毕加索之前有梵高和塞尚,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和中国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对当代艺术的接受是扁平式的,没有这种过程,也就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如果我们把当代艺术看成一个有历史进程的结果,本次展览实际上是在提问题,即这个展览如何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此次展览的目的。”

博伊斯作品的德国收藏家米歇尔•博格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把博伊斯的作品转让给中国的原因。据他对博伊斯的了解,博伊斯早在1967年就把“欧亚大陆”的概念引入艺术,把欧洲和亚洲连接了起来。米歇尔•博格说这很关键,因为这一点,他才要把博伊斯的作品转让给中国。他还谈到,博伊斯是永远支持和平的,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理念很重要,除了这个理念,他对植物和动物的关注也很重要。

博伊斯的数百件作品成为了中国的美术馆的藏品。昊美术馆收藏并整理了这批来之不易的藏品及相关资料。

配合此次展览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围绕博伊斯的艺术、历史影响以及与中国艺术的关系和影响展开深入的研讨,使博伊斯的艺术和学术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促进中国当代对西方艺术的研究,确立博伊斯研究在中国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据悉,展览持续到2013年11月5日。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