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的,是纽约地铁中那种木质长椅。当你坐下来,会听到——或者,不如说是感觉到——木材发出了嗡嗡的声音。
这声音来自纽约声音艺术家谢尔盖·齐尔平(Sergei Tcherepnin)精心安装的传感器。这件《电动物质板凳》是展览一部分。
“我希望同坐板凳的陌生人能够彼此对话,就像坐在地铁中那样,而板凳本身也会发声。”策展人芭芭拉·郎顿说。她笑着补充道,“这有点吓人,他们大概会被吓到。”
挪威艺术家亚娜·温德仁(Jana Winderen)则呈现了一件经典的“场景录音”作品,她记录了蝙蝠振翅、深海鱼游泳、昆虫跌落的声音,将黑暗的展厅变成了声学的宇宙。
《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家霍兰·柯特(Holland Cotter)对视频作品表示赞赏。中国台湾艺术家王洪凯请退休的糖厂工人回到工厂,记录下周围的声音,并为他们创作了一曲。当他们在影像中认真地将麦克风对准装配线,柯特表示,“我看到了他们认真排练的内容:生命的配乐。”
丹麦艺术家雅各布·柯克加德(Jacob Kirkegaard)同样以声音记录了特定的环境——4座切尔诺贝利的公共建筑,它们在1968年核事故后被废弃了。艺术家对自己的镜头进行重复转录,直到声音和图像都变得致密、模糊、沉重。室内的景象逐渐浸没到黑暗中,而寂静无声逐渐变得嘈杂喧嚷。
谁来购买盒中诗意
“在全球不同地区,艺术家利用声音创作了很多惊人的作品。”郎顿说。她特别提及了本次参展的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和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前者在2010年成为首次以声音艺术作品获得特纳奖的艺术家,后者则在2011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年轻艺术家金狮奖。
苏珊·菲利普斯获得特纳奖的作品是她于当年在英国各城市桥头巷尾的低声吟唱。本次展览,她带来的《弦乐研究》(Study for Strings)曾经参加2012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这也是整场展览中和传统音乐最接近的一件作品。这是一件犹太血统的捷克作曲家帕维尔·哈斯(Pavel Haas)于1943年在德国纳粹集中营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艺术家抽取了其中的中提琴和大提琴部分,在两者停止演奏时,就只有无边的寂静。事实上,这部作品分为24个部分,当时由囚犯演绎,纳粹为了宣传目的将之拍摄下来,而后,包括音乐家哈斯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杀死了。
“对于公众而言,声音艺术依然十分新鲜,但声音又是非常寻常的介质,”策展人汤姆·埃克尔斯(Tom Eccles)向菲利普斯女士委约创作了一件作品,他表示,“事实上,声音是我们在子宫中最初的感知。”
第一件永久收藏的当代艺术品。曼哈顿南部的总督岛曾是一个军事区,而今已筹得7500万美元用于装点公共空间。菲利普斯将在兵营的外墙安装4个老式的小型喇叭,就是人们在旧球场会看到的那种,傍晚时分,每隔1小时,它们会播放军号,幽灵般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出来,在岛的开放空间散逸开去。
这件作品似乎让人念及军队的葬礼、生命的逝去。(在“9·11”事件时,这座岛上的人目睹了双子大楼的轰然倒塌。) 埃克尔斯指出:“如果你偶然听到这件作品,并不会立刻觉得是一件声音艺术。”也许因为人们被MP3等数字信息充斥着生活,对声音这种同样充斥空间的无形物质不再那么生疏了。
市场似乎也开始关注声音艺术。“我曾经以为自己做到退休都赚不到一分钱。”菲利普斯说道,事实上,而今她的作品卖得还不错。2007年,她和纽约Tanya Bonakdar画廊签约,第一件装置作品已经卖出了3版。画廊总监伊桑·司凯乐(Ethan Sklar)介绍说,在MoMA展览的作品同样有3版,价格大约是15万美元。
“你也不必担心它会磕磕碰碰,” 司凯乐说,通常人们运输、储存大型雕塑作品时会担心这样的问题,菲利普斯的作品同样可以令人印象深刻地充盈整个空间,“而你可以轻松地将这样史诗性的作品收入一个盒子里。”
然而,声音艺术依然处于市场的初期。佳士得和苏富比开始涉足一些视频影像作品,但它们从未卖过一件纯粹的声音作品。
“它还没有真正被商品化,这使得它平易近人,”郎顿说,“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一种诗性,转瞬即逝。”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