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挣脱“牵线木偶”式尴尬?
“依托于房地产等企业的国内大多数民营美术馆,在有些功利的投资价值观驱动下往往会陷入被动。一旦其所依托的企业没法持续提供资金,美术馆立马玩不转。”日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龙美术馆主办,99艺术网发起并承办的2013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上,有人直言国内民营美术馆遭遇的“牵线木偶”式尴尬。
近年来,国内的民营美术馆发展势头迅猛,渐成参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龙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先锋当代艺术中心、苏珈美术馆、新天祥美术馆、凤凰艺都美术馆、经典美术馆等,都是最近一两年才涌现出来的。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民营美术馆未来如何良性、可持续发展,却成为一道难题。
生存全凭母企“输血”
圈内人心知肚明,办美术馆绝非闹着玩,它简直是个不停地吞噬资金的“无底洞”。其所承载的收藏、办展、研究、教育四大功能,样样需要“烧钱”,这种非盈利性质与投资方的“回报率”追求存在天然的矛盾。公立美术馆尚有固定的官方拨款可以依靠,而民营美术馆则只好紧抱作为投资方的母企业。
然而,艺术评论家吕澎坦言:“房地产商投资美术馆,往往带有企业惯性,喜欢从纯粹经营的角度去思考投入的资金在多长时间、多大范围内最终能收获多少回报。这容易造成美术馆建成之后开馆展办得有声有色,但随着此后投入资金的不确定性,美术馆的展览水平可能一下子就下降了,甚至直接关门大吉。”
正因为资金的持续性没法保证,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民营美术馆第一波浪潮中“吃螃蟹的勇士”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死”在了沙滩上。成立于1998年的上河美术馆由成都地产商投资,可谓国内第一家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前卫艺术的当代美术馆。起初它的确举办过“首届上河美术馆收藏展”、“阿尔弗雷德-尔德里卡创作展”等一些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展览,不过,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当2001年出资方资金链断裂后,它骤然宣告停馆。而与上河美术馆几乎同期成立的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几年后也因为资金等问题而难逃倒闭的命运。
“以展代藏”先天不足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国内民营美术馆之所以在资金面前如此被动,其实自身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缺乏独立性、专业性以及长远的运营规划,使其只能成为母企业的利益傀儡。大多数民营美术馆都笼而统之地标榜推广当代艺术,至于具体针对当代艺术中的哪一块、如何结合区域特色等均没有进一步的思考。某些由地产商出资兴建的美术馆就是为了彰显社区的文化品位,以便楼盘大卖。其中有的甚至根本没什么藏品就匆匆建了起来,结果只能以展览代收藏。可如果没有藏品,美术馆的研究从何做起?谈何专业性?这顶多只能算艺术展示空间,就是具空壳。”
据他透露,欧美大多数民营美术馆都是先有藏品再有美术馆的,有的甚至就起源于一些大收藏家。“最著名的代表便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创办者美国古根海姆家族。远一些的可以追溯到1581年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创办的乌菲齐博物馆。他们的收藏往往是有一定方向和脉络的。”
“社会生态”亟待改善
在原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看来,国内民营美术馆需要琢磨如何社会化。“美国的私立美术馆,一开始采用的体系就是多家企业联合建造,很容易社会化。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则往往是某一家企业直接给美术馆提供供给,这样风险极大。只有当建立起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才能稳定民营美术馆。”艺术评论家皮力强调:“未来的民营美术馆,管理权、监督权和所有权最好分立。”
据了解,欧美民营美术馆已经取得了“基金会制度”这一成熟的经验:私人美术馆、艺术家组织、博物馆和另类艺术空间等非盈利社会文化机构一旦注册成功,便能够申请各类政府和非政府基金。这既可以多渠道解决美术馆自身发展的资金,也避免了资本对艺术和文化项目的直接干预。
不过,目前艺术生态中的基金会模式在中国碰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就是说国内暂无通行于欧美多国、针对艺术捐赠或赞助的“同额免税”政策。这种政策是向民营美术馆等非盈利文化机构捐赠赞助的个人或企业,可享受免税或减税待遇。我国的一些人士和机构虽然有意将资金注入艺术品领域,但是由于没法享受类似优待,因而积极性不高。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