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纽约第5大道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
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由于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领域都曾作出重大贡献,荣获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杂志在其访华期间,成为独家与他对话的艺术媒体。数学天才的艺术历程
1951年12月19日,罗斯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父母双亲都是高中老师。与众多影响世界的天才都有过退学与辍学经历一样,罗斯也曾是一位辍学生。1960年代末,罗斯在纽约市皇后区读到高三时,他决定退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罗斯解释道:“我那时缺乏动力。”退学后的罗斯一直都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一个工程类的周末班。一位教授惊奇地发现了这位数学天才,于是找罗斯郑重地谈了一次话,建议他申请上大学。
因此这位退学生在高中尚未毕业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学习。1971年,年仅20岁的罗斯在半路出家的情况下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赴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1973年获得运筹学硕士学位。1974年,也就是在获得运筹学硕士学位仅仅一年后,23岁的罗斯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运筹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求学期间,这位数学天才开始接触、学习摄影,他钟情于写实摄影。在那个小小的暗房里,年轻的罗斯见证了光与影的变化。罗斯认为,起初人们认为黑白摄影才是永恒的艺术,但随着现代科技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摄影的认知,现在彩色摄影也是属于艺术的一个门类。虽然最后他并没有在摄影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但是他却很享受这段艺术之旅。因为他觉得,艺术是一面从侧面显示经济学的镜子。正如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当代凯恩斯主义集大成者萨缪尔森所说:“理性将永远无法理解心灵所把握的理由。然而经济学,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却能把依据于证据的理性和来自于心灵的目的很好地结合起来。”
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帮助
1982年罗斯开始了匹配模型和议价理论的研究。1982年发表了让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持续发展和鼓励性理论。1983年他从事实验性研究包括议价理论,同时间开始尝试匹配模型。而在这时,他获得了古根海姆基金会颁发的学术奖。
成立于1925年的古根海姆基金会,是美国最为重要的基金会之一,所颁发的研究基金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文化艺术界和学术界荣誉极高的奖项。奖项分为文学艺术创作、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数个门类。古根海姆基金会评奖的标准是根据申请人以往的学术成就和所提交的研究项目的潜在文化学术意义,对申请人进行无偿资助。埃尔文·罗斯告诉记者,当年他就是给古根海姆基金会递交关于两年内将从事的研究计划申请资助,基金会委员会考虑是否符合学术标准,若通过就可以拿到资助从事这些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只为古根海姆基金会服务,而是可以给予社会及学界去参考运用的。
而1983年,埃尔文·罗斯在收得古根海姆基金会的赞助后,买了两台当时尚未普及的计算机终端设备。他把一台计算机放在办公室,另一台放在家中。虽然那时的设备比较原始,但可以更好地帮助罗斯进行研究。同时罗斯当时所在的匹兹堡大学很高兴他获得了古根汉姆基金会的奖金,因此学校让他开课教书,并提供机会让他进行研究,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风靡全球的“古根海姆”模式
美国艺术基金会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了,目前共有约为8000——9000个基金会。美国政府并不直接资助或管理艺术机构,而是允许民众通过艺术基金会自主经营艺术机构。美国几乎所有非盈利的艺术机构都由艺术基金会,特别是美国企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这包括古根海姆基金会、大通银行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鲁斯基金会、诺顿基金会等,都是大财团成立的规模庞大的基金会,为艺术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在古根海姆基金会系统中隶属于人文学科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于1937年成立。9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扩大的新阶段。这归功于在1988年履新的馆长托马斯·克伦斯。克伦斯在博物馆运营中的创举之一就是形成“古根海姆”模式,向全球寻求地域性扩张。这种经营方式与商场上的连锁店的管理模式相仿,因此被戏谑为“麦当劳·古根海姆”。但毋庸置疑,正是这样的运营模式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效益。
除了不断的交换项目、主题展览、接受捐赠、获得资助外,基金会开始了与世界各国大博物馆、金融集团、政府机构等组织的全面联合、合作、交流的新时期。1998年,在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在纽约,共计有45万名观众到场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毕尔巴鄂,参观者达到54万人次,超过城市总人口的1.5倍,其中从欧洲各国和西班牙各地赶来的观众超过30万,等候参观的人们往往经过一两小时的排队才可能进入展厅。此次展览在数月内共接待了近100万观众,其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加上带动展览周边产品的出售,展览组织者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这个活动可以说是古根海姆基金会举行行销和筹集资金的一个绝佳例子。经费短缺是世界博物馆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要维持和拓展庞大的展览体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 “古根海姆模式”首先,把古根海姆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品牌来使用,招募加盟者。这样的国际化运作赢得全球金融、运输、媒体财团和巨头参与的兴,甚至形成一些固定的赞助群体,这些群体也在赞助中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中国艺术基金的未来
美国的企业基金会之所以这么繁荣,主要是由于三点原因:一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基金会而减免税收;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反哺社会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由于政府的支持,美国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立基金会。而且美国有一些协助运作基金会的中介咨询机构,会告诉你应该如何运作基金会。美国另外一种重要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基金会是私募艺术基金会,主要是指由知名艺术家成立的基金会,比如安迪·沃霍尔基金会。这类私募基金会不像企业基金会所关注的范围那么广泛,他们关注点更加集中,一般会自始至终地关注艺术领域的某个方面。
欧洲与美国的基金会制度在目的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欧洲具有长久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特点,所以具有政府因素比美国要明显,如法国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使其能够在10年的时间内发展了2000多个基金会。其中企业出资成立基金会可以获得60%的减税待遇,个人则可以获得66%-75%的减税待遇,这些基金会绝大多数对文化或者艺术领域都有涉及,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艺术领域工作的艺术基金会。
反观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目前内地的基金会只有不到2000家,相比于台湾有4000多家,美国有10万家,而且在台湾和美国的NGO(非政府组织)中有5%左右是基金会,而中国只有0.5%。在这样的数据面前,凸显了政府没有切实加大税收减免的力度以及对艺术基金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真正诱人的便利条件等问题。艺术批评家黄专曾说:“实际上,没有基金会制度,谈什么都没有意义。基金会制度目前在中国能不能实现,归根到底还是靠要决策者,实际已经有好几届人大代表在提艺术基金会了,之所以没有解决,可能跟中国的法律监管系统,福利系统有关系。”
尽管在2004年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让中国非公募基金破茧而出。但一般企业在创办基金会时把视线更多地投向扶贫、慈善、教育等方面。因为企业的基金会去做扶贫、慈善、教育等方面的事情,大众较容易理解,对于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会更大一些。如果基金会资助艺术的探索和发展,受众的范围相对狭窄。社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适合艺术基金会存活的土壤。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