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I Can Pay”艺术节亮相北京,在人来人往的西单大悦城,“I Can Pay”的展墙占据着中空的天井四周,从地下一层到六层,营造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艺术节展出的作品,大多是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的合作品,色彩醒目,兼具青春气息。
“I Can Pay”艺术节,顾名思义,“买得起”的艺术,对此,艺术节主办方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艺术产品部总经理刘蕾表示,我们本着“艺术走进大众”的理念,让普通百姓能够更加方便地、更加轻松地享受艺术、接受艺术的熏染,倡导“轻轻松松把艺术带回家”,为每一位到场观众创造“淘艺术品”的机遇。
据介绍,本次艺术节90%为艺术衍生品,包括限量版画、艺术家手工首饰、精致陶瓷、特色民族手工染织品等。突出主题性、趣味性,引入时下流行的3D打印,并联手艺术家,以综合购物娱乐场所为艺术消费环境,将消费者的心情、心声转化成3D作品,增加受众的参与感。
本次艺术展以版画为核心,以相关衍生品丰富观众接触度。版画来源完全经过艺术家授权,且为独家、限量的,并带有艺术家的签名,其中部分艺术家来源于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在价格平民化,拉近与大众消费距离的同时,品质并没有下降。同时,“I Can Pay”艺术节作为更接地气的推广,也得到了艺术家的支持。相较于艺术家原作动辄上万的价格,衍生品以其适中的价格得到市场的认可。
刘蕾表示,此次艺术节的价格制定政策充分考虑了平民化。首先,要考虑百姓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同时,本着对艺术家负责的原则,经过严格测算,努力规范版画这一领域的价格定价模式。
据现场采访,艺术节期间购买版画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房间装饰方面,因为图像(版画)的功能符合现代人居住装饰理念,而且价格合理,同时也兼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的签名为这些平民艺术品增添了魅力。还有部分艺术家亲自到场买走了一些自己作品的版画送人。
艺术从美术馆走进百姓生活,从艺术品到快速消费品需要时间,把优质的艺术产品资源和成熟的复制模式结合起来,是近来平民化艺术推广和消费的重要方式。“I Can Pay”艺术节目前已初具规模,“你可以收藏艺术品,也可以消费美好的图案”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一届艺术节,也适用于中国的艺术消费市场。
艺术评论人赵子龙表示,艺术品大致分为两类:“艺术作品”和“艺术消费品”。“打个比方,‘艺术作品’相当于LV包,而‘艺术消费品’相当于普通日用的包。它们实际上分别运行在两种不同的市场规则中。只有通过学术系统的认证,艺术品才能够获得奢侈品的资格,从而以较高的价格进入市场,并以此产生衍生品;艺术消费品,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后所进行的审美消费。至于全民消费艺术品带来的什么,应该就是中国艺术品消费的产业化。艺术想实现产业化,比较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开放艺术自由市场。所谓的自由市场,是不依赖于画廊、拍卖的权威,不依赖于已然名不副实的学术认证系统,艺术品可以自由交易,以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真正支撑中国艺术产业的,可能首先是平民市场、消费市场,这也是马云[微博]当时为什么选择服务于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原因,所以当大众对艺术有消费需求和欲望,就给艺术产业化提供了更多土壤。”
有专家指出,目前,老百姓对于艺术品的购买力在提高,大量的日用艺术消费品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消费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接下来中国将迎来艺术产业模式的转型:平价的、大众的艺术市场将打开。艺术品交易方式也将多元化,不再依赖单一的画廊代理模式,艺术品电商、艺术品批发交易市场等等将成为新的模式,大大增加艺术市场的自由度。而自由交易,其重要性可能不仅仅是对于艺术产业,对中国整体经济体制的重要启示和开拓,也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大众关心的艺术产品定价的问题,赵子龙认为,“由于缺乏自由的、足够的流通,艺术品定价将始终缺乏合理依据。中国当下艺术市场的定价机制,是‘艺术家自报价画廊调整价格拍卖定价’的逻辑,而根据市场原理,商品价格的形成应该是通过反复的自由交易,在市场交易中获得定价,所以艺术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也是促进艺术品价格机制的完善,百姓负担的起,同时也愿意负担的价格,可能就是最优价格,所以‘I Can Pay’在价格上的摸索思路也是对的。”
作为本次艺术节的载体,这个勇敢的尝试为购物场所赚足了人气,为其营造了文化氛围,让艺术贴近百姓形成一个双赢的结果。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