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拍照作秀,雕塑能与市民互动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算得上一个好的雕塑家?
胡杰风:我想许鸿飞先生就是。第一,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作品。第二,他的作品不仅被艺术同行和收藏家所认同,而且能感染到普通人,甚至影响到其他民族,有广泛的影响力。我认为,不但有个人追求,还在社会上有活力和推动力,能带给别人快乐和艺术熏陶,有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好的艺术家。
记者:您身边的雕塑家同行,“走出去”的多吗?“走出去”难在哪里?
胡杰风:据我所知,中国当代的雕塑家里极少有人能走出去,一方面是作品的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国际影响力有限,要获得国际承认、参与资源整合、获得策展机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者:在这么多的艺术语言中,雕塑是否更容易引起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之间的共鸣,因此也更容易“走出去”?
胡杰风:这绝对是的。有这么一个说法,西方艺术文化的根源自建筑,而东方则源自于书法。雕塑和建筑紧密结合,西方人对立体造型的把控能力、欣赏能力,要大于中国人。许鸿飞的作品在西方得到认可,意味着他达到了世界的高度,达到了文化认同的高度。另一方面,雕塑具有互动性,不像绘画作品那样是平面的,它可以跟观众和城市产生互动,让观众模仿它,跟它一起拍照、作秀,让人全方位地欣赏感知其魅力,使城市更具有艺术氛围。所以,雕塑比任何其他平面作品都更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
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梁正祥:
让政府、媒体和艺术界形成合力打造城市品牌
记者:您如何评价许鸿飞这次的“走出去”?
梁正祥:许鸿飞开创了一个艺术家怎样把自己的创作耕耘和艺术品的创新创意这两方面很好结合的范例。这样的良好结合,也引发了我们文化部门的关注。在文化大发展、大改革的潮流里面,艺术家更需要一种静下心来潜心创作的精神,许鸿飞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他把自己的创意推向了世界,使他的文化和世界接轨。如何让广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广州?许鸿飞在此也做了一个很好范例。
他以创作为平台,能够使政府文化部门、媒体及艺术界三者形成合力,打造城市的品牌,这种有力的尝试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许鸿飞没有用政府一分钱,也没有动用政府的大的资源,反而通过在各地巡展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关注、总结和反思的机会,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艺术家创造良好创作条件,怎样共同合作,把广州建设成世界文化名城。
我们会鼓励一大批艺术家更好地往这一方面发展。
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乔平:
不要政府资金,反而更容易走出去
许鸿飞一出去,直接代表了广州
记者: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回展,在澳洲和意大利都获得了成功,官方对这样的展览给予了什么支持?
乔平:作为主办单位,我们从各方面给予支持,比如组织批评家协会来关注,计划在年底举办许鸿飞现象研讨会;帮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欢送践行;在我们的相关媒体上给予报道。
记者:国外曾有看过许鸿飞展览的当地居民说,“以前只知道广州有广交会,现在我知道广州还有非常棒的雕塑艺术家”,您认为展览给广州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乔平:影响非常好。我们常说中国的文化艺术要走出去,许鸿飞就走出了一个很好的路子。过去有的西方人,对于中国,只知道一些很旧的很落后的形象,现在许鸿飞一出去,直接代表了广州,直接表现了岭南广府文化特点,提升了广州知名度,也提高了整个中国的艺术形象,让外国人看到我们当下中国艺术家的精神面貌,是自由而有力的,是开放包容并具有创造性的。
大多数艺术家还是不够思想解放
记者:您认为现阶段,艺术家“走出去”难不难?
乔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我们曾和许鸿飞有过多次探讨,不要政府资金、不受政府主导,反而更容易走出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由度和灵活性就大很多。我们觉得,许鸿飞的成功,也在于他完全可以自己做,完全用自己的钱。
记者:要想做到走向世界,艺术家需要具备怎样的实力?需要怎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乔平:许鸿飞就是一个好例子。第一,他敢走新路,不拘泥于过去的老套套;第二,他有一定经济基础;第三,他有一帮很好的朋友,一起策划经营;第四,他的作品具有艺术魅力。
记者:您觉得目前具备这种条件的艺术家多吗?
乔平:有,但是不多。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循规蹈矩,拘泥于传统做法,不够思想解放。
记者:思想解放是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乔平:对。
记者:它具体表现为什么?
乔平:就是敢闯,敢冒险,敢于走不同路子,采用与前辈不同的经营模式。无可否认,现在是市场经济的社会。
记者:许鸿飞曾经说过,“艺术品是最高端的奢侈品,为什么不能做广告?”
乔平:对,就是这样。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