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
大幅黑白照片里,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穿着夹克衫、拎着相机,拘谨笨拙地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等待摄影师拍照留念。瘦削的脸庞和那风中乱飞的浅色头发,让他显得跟我们身边常见的普通游客没有什么两样。
1982年,安迪·沃霍尔受到商人Alfred Siu的邀请来到香港,为他新开张的夜店制作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肖像画。等他到了之后,主人给他一个巨大的惊喜:一次游历紫禁城、长城的VIP北京之旅。这是艺术家第一次也是毕生唯一一次来到中国。克里斯多夫·马科斯(Christopher Makos)作为当时随同沃霍尔一起去到北京的摄影师,为主角拍摄了一系列的“游客照”——这些照片近日刚刚结束在上海碳14画廊的展出。
马科斯和沃霍尔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我们都有着创造性的心灵,对一切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所有东西都是特别的、新奇的。那时我相信,要理解一切事物,并且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这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似乎是一种义务。”他在接受记者电邮专访时这样说。
尽管沃霍尔在西方备受宠爱,但这位54岁的艺术家当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却基本无人知晓。“不知道为什么,却有极个别的中国人犀利地认出了安迪,这令我们都大吃一惊。”马科斯说。也许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这个金色头发的老外站在人群中实在有些显眼,而不是因为他画过毛泽东。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还伴随着一系列的“乒乓外交”活动。沃霍尔把自己的关注对象扩展到好莱坞之外,用丝网印刷的方式为当时的中国领袖创作了那幅著名的画像。这在美国人眼中,无异于向中国示好的一种态度。十年之后,沃霍尔出现在的马科斯给他在天安门前拍下的照片当中。“安迪觉得真正的毛泽东肖像比他自己创作的要好看,他真是这样想的,而且也更喜欢原作,”马科斯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对现场看到的那幅画像情有独钟。”
沃尔霍总共画过大约400幅毛泽东肖像。而正是这种复制与统一使得艺术家在中国找到了共鸣。“这趟旅行本身就是一次沃霍尔式的体验,”马科斯说。“你身边这个家伙做了许许多多一样的金宝汤(Campbell)罐头,正是他提出了艺术品的复制概念——而眼前却是基于这种观念而运行的整个世界。”
虽然沃霍尔不断地表示对当时中国那种简单惬意的喜爱,但没有商业化设施这一点却时常令他感到不知所措。“安迪总是会问:麦当劳在哪里?我们来到长城脚下时,他还问过:电梯在哪儿?”马科斯说。正如后来有研究者写的那样:“沃霍尔其实从来都不会相信,一个没有麦当劳的世界会值得同情。他就像一个小孩,觉得没有麦当劳的地方绝对不是好地方——不管那里有什么其他的东西。”
随着历史不断前行,文化、艺术都在跟着发展。他在美国被称作是“波普教皇”,同样也启发了中国整整一代的当代艺术。他那种极简的美学、对现成图像的复制影响了许多经历过“文革”的中国艺术家,创造出一个新的风格“政治波普”。其中一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也像沃霍尔一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工厂”。
沃霍尔在1982年的那次旅行和中国萌动着的当代艺术潮流凑巧碰在了一起。时至今日,这位曾经在艺术行业中混得风生水起的艺术家或许应当重新回头来看看——当初蓝色制服海洋的国家,现如今已然成为世界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艺术市场之一。
马科斯在上世纪60年代踏入社会,在之后纽约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与各种各样的大明星打交道:Tennessee Williams, Keith HaringJohn ,John Lennon, Mick Jagger,等等。“我很幸运曾生活在文化极其活跃的伟大年代和伟大城市里。但是今天仍然还有许多了不起的天才,只不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他说,“那时的纽约城有点像今天的上海和北京,充满了探索、发现、实验的伟大腔调,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聚集到这两个城市来。每次我来到中国,总是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回到了曾经我经历过的那个年代。”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