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里永远的明星——安迪·沃霍尔与他的艺术世界
0条评论 2013-10-09 14:46: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段泽林

迪·沃霍尔与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合作的作品

安迪·沃霍尔与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合作的作品

“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安迪·沃霍尔

“人人都是艺术家。 ”——博伊斯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当代艺术领域公认的最为重要的两位艺术家,在过世多年后,因为在中国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先后开幕的两个展览(“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和“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再次相遇。他们生前曾一起创作,沃霍尔甚至为博伊斯画过肖像,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判断,他们就如其前辈毕加索与克拉克那样在创作中亲密无间。不过,这种难得一遇的共同展示他们创作的展览,倒为国人清晰展示了二战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两位艺术大师如何通过消解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来重新定义艺术与艺术家,并将艺术对人性自由的发挥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推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为目前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一次安迪·沃霍尔大展,策展方将其定义为一个介绍性的普及展。展览以沃霍尔的生平为线索,呈现其各个创作时期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创作档案共101组,包括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影像等各类形式的作品。其中,既有他标志性的梦露系列和坎贝尔汤罐系列作品,还有其大学时期的素描与初出茅庐时的插画作品,更有《帝国大厦》影像、布洛格利盒子装置以及大量好莱坞明星肖像摄影,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世界。“观众在展览中不仅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安迪·沃霍尔的代表名作,更能从中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和理念发展,乃至这些作品与当时美国整体艺术和社会状态的彼此关联,从而得以切实懂得一个‘真正的’安迪·沃霍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

无疑,安迪·沃霍尔是属于美国的,他是“美国梦”中最为光鲜的明星之一。出生自移民家庭,他为了生计曾在毕业后画过插画,喜欢流行音乐与版画创作,擅长肖像摄影,办过杂志,拍过电影,做过电视节目。安迪·沃霍尔的大部分作品看似再平常不过,只是在不断重复、重复,每一幅画面只是颜色变了一变而已,很多观众包括普通人与评论界都曾毫不客气地斥责过其创作过于简单、平面与粗俗,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主流评论界也曾认为安迪·沃霍尔已经过时。但显然,安迪·沃霍尔的创作并不如其画面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他所采用的图像挪用与重复的方式,与后现代思想大师德勒兹所说的“重复”密切相关,并被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深刻地剖析、阐释过。事实上,历经多年的淘洗,安迪·沃霍尔依然多次问鼎年度当代艺术拍卖成交额头名,并被美国之外的众多世界粉丝疯狂追捧(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在广告行业与电视领域,他们惯常使用的那些元素不少都与安迪·沃霍尔有关,让人最先联想起的就是丝网效果的各种图像) 。可以想见,安迪·沃霍尔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图像挪用高手,也不是一些中国观众在观看展览后不断抱怨的,“这么简单,我也可以” 。在他背后还有一套深刻的商业世界中艺术运行的法则与规律,而这也是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推崇安迪·沃霍尔的原因所在。包括徐冰、王广义等已被国内外艺术界认可的知名艺术家都对他欣赏有加。

人们喜欢安迪·沃霍尔,因为他成功预见并实践了商业社会中艺术所能发挥的最大功效。诸如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明星(选秀节目)、艺术与时尚存在天然的联系(艺术家跨界设计、创办刊物、拍摄MV)等等,当今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种种,安迪·沃霍尔早已成功践行过并被后来者视为榜样。从这点看,安迪·沃霍尔是属于世界的,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各个商业社会形态下的普通人所接受。当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安迪·沃霍尔本人及其艺术创作,与批评家、收藏家、艺术机构、大众,甚至是美国政府一起合谋将“安迪·沃霍尔”推向了世界当代艺术的顶峰,并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美国梦”的代表。这不单是成功地将世界艺术中心由巴黎转向纽约,其背后还衍生出一整套消费社会的“造梦逻辑” 。在安迪·沃霍尔的家乡匹兹堡有一座7层楼高的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它的守护者夏纳馆长通过在此展示数百件和他有关的展品,吸引着全世界的安迪·沃霍尔爱好者来此朝圣。美术馆每年有计划地将他的艺术以学术的方式推向世界。与此同时,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则负责通过运作其生前留下的遗产,以资本的方式实现他的遗愿继续资助艺术与艺术家,就像他生前曾悉心提携过的巴斯基亚、克莱门特、哈林一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知名艺术机构,则会在每年的不同时段,通过特展的方式,不断阐释和挖掘安迪·沃霍尔之于当今社会、当代艺术的价值。苏富比、佳士得等西方拍卖行更是会在每年的春秋重点拍场上,以显要位置推广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并使其佳作屡创成交纪录。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多个社会群体,如电视台、商业周刊、时尚画报等总会在每年的某个时段,以一种全新方式将他与当下关联起来,在他们看来,谈安迪·沃霍尔永远不会过时。“安迪·沃霍尔”早已成为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商业与艺术成功联姻的典范。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本次中国展览的赞助者与支持者就会发现,财团才是促成安迪·沃霍尔大批作品得以来华的关键所在,其间伴有商业媒体的大肆鼓吹。纽约梅隆财团代表借用安迪·沃霍尔的话语,表达了“优秀的商业运作同样是一种艺术” 。展览公共项目支持者雪佛兰汽车的代表同样在安迪·沃霍尔的创作中找到了与自身品牌的契合点,“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应努力融入生活的” 。这就是安迪·沃霍尔的魅力所在:即便已然到了信息时代,我们仍可以从其艺术世界中找到某个与当下的关联。作为一个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作具有敞开性与前瞻性,其试图将艺术与生活边界彻底模糊的种种尝试,如今看来,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安迪·沃霍尔,这位在消费社会下成长起来的艺术明星,就像风行世界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与穿透力,看似逻辑简单,蕴含的能量却几乎无坚不摧。与欧洲文化培育出来的冷色系博伊斯不同,安迪·沃霍尔无疑是张扬的亮色系,就像展览海报中那个粉红色的安迪·沃霍尔头像一般,他所代表的就是一定要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哪怕这看起来会显得肤浅与招摇,但确是在商业社会逻辑中最容易得到认同的一种方式。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