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究竟收藏投资有多难红?
0条评论 2013-10-10 10:25:58 来源:中国新时代  作者:郭树涵

屌丝的逆袭

让宋为念念不忘的陈海龙是南红圈子中的一个传奇。这一点,即使对川料耿耿于怀的保山南红商户也很难否认。作为把南红引入北京市场的第一人,陈海龙对四川南红的投资普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前,来陈海龙这里的人还会问,这样的红玛瑙是什么呀?而现在,人们通常会问,这是九口的料吧,这是联合的料吧⋯⋯

34岁的陈海龙如今是北京最大的南红商家之一,现在身价千万的他是很多人眼中让人羡慕的对象。但在4年前,陈海龙却是道地的“丝”,在北京打拼数年,一无所获。直到2009年前后,陈海龙从一个做杂石的广东人手中发现了一种叫红玉髓的东西。在和朋友张博伟确认后,他认为这种广东人所说的红玉髓就是北京市场的南红。当时北京的南红是指云南保山出产的一种红色玛瑙,在历史上被称为赤玉。

“当时有很多人不承认四川南红,认为它是欺世盗名,有的做保山的商户甚至说,这是什么玩意,就是块红砖头嘛。”面对这样的评论,陈海龙开始没把销售区域定在北京,而是选择了兰州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有不少人开始加入陈海龙的四川南红队伍。随着这些商户越做越大,十里河二队家具大道的销售量中南红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最后,市场专门起了一栋叫红石坊的楼用于南红专卖,这也是北京第一次出现一栋楼专卖一种玉石的现象。更有意思的是,不久前,在红石坊斜对面,又有一座更为华丽的南红大楼开张营业⋯⋯如果把四川南红比作毫无根基的“丝”,那么这样的定位颇有些适应当今丝经济学的意味。

当这些人回顾创业时的想法,很多人的念头出奇的一致。他们相信手中的四川南红将受到中低阶层市场的认可,这种比保山南红更加厚重、具有胶质感的料子能够为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当然,这样的信念不断得到了验证。2009年6月,北京古玩城的一个交流会上,陈海龙的南红雕件几天就卖了五六万块钱。更为让这些人欣喜的是,2011年天工奖评选中,有多件四川南红料子雕刻的作品入围。

陈海龙的徒弟、泰合堂店主曹雷认为,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四川南红是玉石界的全能冠军,它既可以做大型雕件,也能做小颗珠子;既能成为饰品主体,也能变成辅助配饰。”一直以来,南红都有无裂不南红、南红无大件的说法,而由于四川南红的完整度好,色彩丰富(综合目前已知的南红材料和以往业内的常规说法,按颜色可以将南红分为锦红、玫瑰红、朱砂红、红白料、缟红料),扩大了南红的群众基础,使得南红重放异彩。近些年来,很多南红报道常以王者归来为题,而在很多行内人看来,正是因为四川南红为南红注入了新的活力,南红才会一红至此。

2013年8月,四川南红的原料价格稳定在100元/克左右,这也是自四川南红出现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价格。但就是在如此高涨的市场环境下,十里河雅园的一家南红商户却黯然关门。据与其相隔不远的一位知情店主透露,这家商户前几个月拿了近40万元的低档货,经营惨淡。“现在南红正在出现分化,好的料子受到追捧,未来还会有升值空间,而低档料子没人要,直到价格下降到市场认可为止。”赤玉金满楼的店主楼研说。按照经济学的格雷欣法则,人们会收藏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使走势疲软的货币充斥市场,这即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不久前,楼研的赤玉金满楼在红石坊开业。一位前来红石坊进货的南红商家赞叹说,“楼总的东西真让兄弟开眼了,满坑满谷的名家,这在北京找不出第二份了。”楼研对此颇为自得,他说:“我拿出这些东西,是想让人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好东西,什么样的玩意儿才是值得典藏的。”

南红的传承

一般来说,值得典藏的的东西都有三个特点:稀缺性、历史传承和独特的美感。其他两点倒还好说,但在历史传承问题上,南红确要首推保山料。这一点四川南红商家并不讳言,身在四川最早一批做四川南红的玩家刘先生坦言,四川南红初期,把四川南红与保山南红拉上关系确实是有炒作的想法。对此,良君阁的董事长孙力民颇有微词。

孙力民是保山南红圈中的知名人物,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玉石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在他看来,现代人之所以对南红这么喜爱,文化传承的因素至关重要。他说:“这是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基因中的东西。”

虽然成都古金沙博物馆里有一枚距今近3000年的南红贝币,但现在普遍认为,珠子文化的起源是在金银代替了货币流通之后。张增琪在其著作《滇国与滇文化》中认为,滇国的墓葬中玛瑙饰物出土很多,有红玛瑙、白玛瑙、灰白色条纹玛瑙和浅红色缠丝玛瑙。大多半透明,玻璃光泽(抛光所致,断面当是胶蜡质感),有不同的式样,所以,可能汉时滇人就以红玛瑙为贵了。

最初有书记载南红是在《徐霞客游记》里,在这本书的滇游日记十一中记载:从庐西下坡峡中,一里转北,下临峡流,上多危崖,藤树倒置,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有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精莹坚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其拳大而坚者,价每斤二钱。更碎而次者,每斤一钱而已。其后明万历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中对南红也有谈及,“生南方者色正,红无暇,生西北者色青黑,谓之鬼面”,“红色者为重,内有五色缠丝者胜之”。从这些文字不难看出,明代人对南红玛瑙颇为推崇。

但更多人了解南红历史是从藏传南红开始的,南红作为深海红珊瑚的替代品走上藏传佛教的历史舞台,在甘孜州东谷寺藏元代经卷中,将南红玛瑙说明为“天龙八部中厉鬼之血”,佩戴它可以避“龙难”,因此南红玛瑙与红珊瑚并列为藏七宝,西藏有一句话叫做“南红不红,一生受穷”。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藏民会带上珊瑚、南红,这代表着鸿运,寓意所有的好的事情都加持在身上,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而在清朝时,由于雍正对藏传佛教的喜爱,南红也伴随着藏文化进入到清廷中,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红是有传承的,你不信去拿一个外来的石头,再红,中国人也不会喜欢,因为它没有中国的文化。”在孙力民看来,中国的玉文化,是有内涵的,而这种文化内涵是艺术品的命脉。很多人今天买串手链,明天买串塔珠,后天买个雕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东西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内涵,买的人可能是喜欢喜上眉梢(鸟站在梅花枝头)的喜庆;岁寒三友(松、竹、梅)的高洁;还有可能是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蝴蝶双飞)所感动。“消费者买了这些艺术品,绝不是说买块石头放在家里,他买的是中国文化,寻找的是自己精神上的根,这才是我们艺术品人的中国梦。”

至今孙力民依旧难以忘记他在景德镇学陶瓷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一个眼睛瞎了的老太太告诉孙力民,“孩子,我给你画条龙。”孙力民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大妈您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您跟我说说算了。”老太太说没事,然后拿了一个罐子摸着摆好,拿起孙力民蘸完的笔,刷刷点点画了两条草龙出来。“我当时大吃一惊,因为这两条龙的神韵是我这个长着眼睛的正常人都画不出来的。”后来这个老太太告诉孙力民,她画这两条草龙,画了70年,而且她的孩子现在还在画。

多年后,孙力民想到这件事还觉得颇受感动:“我想,这就叫做传承,一个文化的传承一定是源于一个物件,源于自然,而不是一个人,人只是这种文化的载体。”

击鼓传花还是币珠重现

虽然孙力民认为未来市场会形成以翡翠、和田玉与南红为主的三角结构,但市场趋势确实正在变得不明朗起来。2013年9月以来,很多商家发现,南红珠子不如以前好卖了。一位上海的网络南红商家赤玉小满告诉记者,最近销量下来得厉害。宋为也坦承:“最近开始往里面贴钱了。”

在郑州的商家曹敬华看来,让南红商家叫苦不堪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市场不规范。到现在为止,南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做鉴定时,鉴定人员只能标注红玛瑙或俗称南红,南红的身份很尴尬。实际上,南红尴尬的不只是身份。一方面,大多南红商家并没有上游定价权,只能从农民或其他商家手中收购原石,而现在原石价格飞涨,做出的成品有时还不如原料值钱;另一方面,现在的南红价格已经涨到了中等阶层接受价格的困难区,如果南红价格想要继续上涨,必然要让权贵人士接受,但问题是,由于翡翠和和田玉的主流地位很难被撼动,南红进入这一区域的希望渺茫。

不过,这并不妨碍有意的人进入南红圈进行炒作。宋为说,南红没有大户,这样的观点可能对,但也正在变得偏颇。

一位操盘艺术品投资的基金经理王佳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炒作艺术品。先和手中有货的大商家谈好分成,或本身囤积大量的货品,再通过拍卖件精品把价格炒高,然后通过媒体、学术交流把东西的特点扩大化,使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再用自己的资金,逐级抬高价格,在这过程中,盲目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大量泡沫由此产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甚至说:“我就听说过某个庄家雇了十几人参与拍卖叫价的。”

而现在南红也正经历着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些南红商家店里来了艺术品炒家,并初步商量了南红的运作方式。不过对于这样的炒作,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并不看好:“玛瑙原材料并没有稀缺性,全世界多个地方都产玛瑙,而像南红这样红颜色的玛瑙,也未见得是少数,只不过是南红刚刚兴起,全世界还没有勘探。南红这两年势头很猛,主要是在高低档玉器中出现了断档,南红出现顺应了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而现在中端阶层的兴趣变化很快,南红是否能长期受到关注,很不好说。”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经济学者正在考虑近两年玉石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迅速的上涨。不久前,一种叫比特币的网络虚拟货币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它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涨了近百万倍。而究其原因,比特币的稀缺性、去中心化和人们的避险需求可能是最主要的三大原因。而南红或玉石的上涨,也许和其大同小异。南红珠子在历史上,曾被当做贸易珠使用过很多年,在那时,这些珠子在当地的贸易交换的时候是等同货币流通的,这也直接造成了从西藏到尼泊尔这一条线上存留了很多贸易珠。“我想,会不会是人们在通过多元化投资稀缺品,来完成现在货币去中心化的趋势呢?”王佳问道。

不过这样的问句现在很难得到答案。这就如同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停止,结果才会出现。巴菲特说:“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在这过程中,风险总会从小心谨慎的人手中,向胆大疯狂的人手中转移。但问题是,小心谨慎的人会很容易变得胆大疯狂⋯⋯

金钱永不眠

在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商战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有句经典台词:“如果没有这笔钱,就不会再有历史,音乐停了,舞会结束了。”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描述了金融资本的本性:永不沉睡,永不停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不断追逐获利机会。2013年4月9日,比特币价格突破200美元,并涨至266美元的高点,其后,大量炒家疯狂套现,最终导致比特币价格几天内跌至65美元。

这样的情形或许对于艺术品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0-2011年,中国艺术品(纯艺术作品)价格已增长了接近5倍,而其中一些热门品种更有千百倍的涨幅。如果说,这些涨幅前期反应的是价值低估后的回升,那后期则是市场炒作的推手。假如把近几年艺术品火爆的价格连成一条曲线,那么我们能发现艺术品价格上升始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时期。

学者石阳在研究了艺术品价格与货币供应量间的关系后发现,艺术品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存在一定的长期正向关系,即艺术品价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在2000-2011年期间,二者均增长了约5倍。不过,在中国股市大幅起伏变动的2007-2009年,艺术品价格指数与股价指数出现了反向变化,这说明了艺术品与股票之间存在财富替代效应,不过这一影响并没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大。

“这也提醒了人们对于2012年艺术品市场量价齐跌应持谨慎态度,因为这一年,中国股市指数和艺术品价格指数呈同向变化,而艺术品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间成反向变化,这有可能说明艺术品已出现泡沫。”经济学家智强分析说。这样的观点对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状况颇有指导意义。

从中国艺术品价格变化来看,中国艺术品两次牛市分割较为明确,第一次是2004-2005年,艺术品价格指数增长约234%;第二次是2010-2011年,艺术品价格指数增长超过240%,粗看这两项数据,很难发现区别,但如果分析两个时期的买卖双方的市场表现就能轻易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2004-2005年期间,艺术品交易的买入量远高于艺术品的卖出量,大多数艺术品在购入后,沉淀在买家手中;而在2007年以后,艺术品的卖出量开始超过买入量,特别是在2010年,卖出量远远超过买入量,这说明投资者在购入艺术品后并不在手中沉淀,而是迅速卖出获利,投机动机明显。而从可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到,2013年是艺术品信托集中退出的“大年”,全年将有近30家艺术品信托面临到期兑付,资金总额高达近30亿元。而且,艺术品信托越来越短的产品期限好像也在昭示,信托公司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步下降。

然而,这并不代表市场的信心在下降,不久前,有媒体报道,2013年第三季度有大资金流入艺术品投资市场进行接盘。美国曾经追踪过房地产、金融、艺术品三个品类投资50年的发展,对比发现,房地产和金融的趋势是增长的,但有各种大的波动,而艺术品投资50年间一直是平稳或者是直线增长。也许,中国艺术品投资在2012-2013年受经济影响有了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后精品应该还会继续上涨。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