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必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六岁就敢在如小山般高大浪里自由穿梭
李树森:黄河、长江、大海,这是您著名的“三大战役”之论,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题材?为什么称之为“三大战役”?
周韶华:对于中华文化,过去我们知道较多的是黄河文化,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但是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以前大家提的少一些而已。我们国家对海洋文化认识较晚,从洋务运动开始引进了一些海洋文化。实际上中国以前吃了很大的亏,我们只知道领土而忽视了领海,这导致海洋文化贫乏,没认识到海洋是中国人最大的发展空间之一。为啥叫“三大战役”,就因为每一块都太大了。这也算是我的人生三部曲。但是中华文化太博大了,我一个人都把它拿下来不可能,只能说接触到某一些点。
黄河两岸的文化深远得很,我到黄河去之前读了一个月有关黄河的书籍,了解了很多东西。
作为一个画家要去画黄河的时候,我就对黄河沿岸的很多重要文化古迹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包括司马迁的故乡和他的坟墓埋在什么地方,汉代的画像石、武梁祠等,尽量不遗漏。跟我一块去的人感到很奇怪,说画黄河怎么去看这些东西。
中国人喝着黄河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有大量表现水的彩陶,从水纹的运动也看到一种天地的运动,这里面内涵多的很。画家必须深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不然创作的作品就是很表面化的。
为了搞好海洋文化题材,我跑到山东威海,住在刘公岛上,今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个人展览,展出的关于大海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刘公岛上画的。
长江文化多么伟大,长江文化催生了老子、庄子,它跟北方文化体系有很大区别。楚人灭秦,到后来刘邦建立了汉天下,把楚文化和黄河文化汇合才形成了深厚的汉文化。
中国画跟西洋画存在很大不同,画西洋画去写生素描就行了,中国文化是写意文化,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画不出真正好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意象、意境跟西方绘画完全不一样,这些主要都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选择这样的题材,可能与我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经历有关。我生长在大海边,早上一起来就看见浩渺无际的大海,太阳从海里面升起,晚上太阳还是落在海里,自己看到了特殊的宇宙空间,这对于创作的潜意识非常重要,胸怀里就不是小鼻子小眼儿、穿针穿线的小玩儿意,它始终是宇宙大空间,是大海的一种胸怀。六岁时我就在大海里游泳,台风过来的时候浪很大,有两三层楼高,我敢在大浪里穿梭。别的小孩的爸妈眼看着这种情景吓得不得了,我自己却开心的很。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不记事,我母亲生病出不了门,她不知道,若看见还不知道会吓成什么样。这培养了我敢想、敢闯的性格。
邵大箴:
说韶华是开宗创派的人物,并不过分
李树森:您是中国画革新探索的典型案例,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您的山水画作品,不囿于重复传统和陶醉在个人情趣技巧中,在构图上有意打破传统章法,自立门户。对此,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说:“我认为,说韶华是开宗创派的人物,并不过分。”请问您对中国画继承传统与创新问题怎么看?
周韶华:我考虑这个问题也是要从全局来思考,国学老前辈画的中国画西边基本上止于秦岭、终南山,另外看到的基本上是黄山、太行山、终南山,以及岭南这些地方,前人始终在这些地方推磨转圈,没有走出来。
要创新就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去探索新的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做到了自然就跟前人拉开了距离。我们赞赏前人,学习、继承前人,不等于就是去模仿前人,那样绝对超越不过,真正经典的作品,真正称得起大师的作品是不可逾越、不可企及的。必须走新路,攀登你自己的峰。
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超越西方
中国正迎来又一波“盛世文化”
李树森:您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和强烈责任感的艺术家,曾写过一篇文章《追寻大美,建构盛世文化》。为什么要提出“追寻大美”,在您看来什么是“大美”?中国应该建构怎样的“盛世文化”?
周韶华:前面已经说过,我就是崇尚崇高大美、民族大灵魂。民族大灵魂在我脑子里的标杆就是汉代陵墓的那些雕塑,唐代十八陵那些石雕等。我们中国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佛等大的雕塑艺术,都是举世无双的,它的整个形式结构都是超越西方的,我们中国人不要妄自菲薄。过去西方以他们的东西为标杆,其实我们的大佛都是神仙的气度,西方的雕塑没有咱们的那么庞大,也没有中国这种文化容量和精神含量,他们注重的只是形体的逼真。
一个时代真正的强盛,文化应该是先导,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没有欧洲文艺复兴怎么能有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呢?其工业文明的基础是文艺复兴。作为文艺复兴三大美术“巨人”之一的达芬奇,还是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科学笔记后来破译出来了,有科学家称如果能够及时破译出达芬奇的笔记,整个人类的科学要提前一百年。
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预感到中国的盛世文化快要来了,那时我给学生讲课,讲盛世文化题目的时候,很多听了都不以为然,很多人不明白,好像听说书一样,他们脑子里还没有这个概念。中国历史最后出现的盛世文化是汉唐文化!先秦文化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这么多伟大人物,才称得上是盛世文化。我们现在还不完全具备产生盛世文化的条件,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了。按照我们现在这个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表现出来的水平,跟盛世文化还有很多地方不相匹配,要匹配才能建构盛世文化。当然,产生这种不相匹配的原因很复杂,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正确面对,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现在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提出来了,大家都理解认识到了,这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我们中国的又一波“盛世文化”正扑面而来。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说没有文化复兴,没有人的精神崛起,民族复兴是没有精神支撑的,是空架子。
文化艺术的“强元”非常必要
文艺界当努力克服官本位思想
李树森:在当下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历史时代重任之下,我曾撰文提出以“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为核心,建设中国的“强元”文化。我正主持开展在中国美术多元局面之下以中华民族主体艺术为核心,建设中国画“强元”的研究课题,就是希望以此推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促进中国美术形成多元有序的发展局面,还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学术为核心的画家精英群体,期望从中走出一批以作品说话的当代中国画国际代言人,并希望中国画发展成为世界“多元”绘画中平等对话的“强元”之一。据说您多年来一直就“把水墨画艺术从中华文化圈推进到世界文化圈”问题进行着深入思考和实践。应该说我们的思考与目标是一致的吧?
周韶华:我对你说的这些观点非常赞同,应该说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今年初曾给有关部门写过一封信,建议应该在全国选拔一批真正的中国学者,作为一个知识库,对整个文化发展战略和一些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思考、评估、评价,提供建议和咨询。现在我们没有了评价体系,我们的审美观是怎样的,老实说有些当领导的也不一定完全清楚。
建设文化艺术的“强元”非常必要,我们要努力这样去做,要抓典型,推崇典型,突出真正能支撑“强元”的东西。至于你提出的搞一个中国画精英群体的事情,要主要看他的作品和为人,要尽量回避那些名不副实的人。文艺界最好能克服官本位思想,文艺是本体,而不应该让官体占主导。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中国的艺术复兴也只能靠艺术家真正的好作品和卓越的思想去实现。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