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蓝裙子》
穿透历史的巴比松艺术与印象派哲理
美国克拉克艺术馆是西方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展品涵盖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欧美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等,其中尤以绘画收藏见长。本次展览的73幅作品涵盖了当时多个绘画流派。此次展览由 “追逐光与色”、“传统与创新”和“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追逐光与色”,以广大中国观众熟悉的巴比松派和印象派的风景画起始,观赏者可以直面法国巴比松派的领军人物卢梭、柯罗、米勒等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人的风景写生画。在展览的第二部分“传统与创新”,曾在官方沙龙中绽放异彩的学院派画作在这里与落选者沙龙中的印象派典型作品共聚一堂,让大家一掠19世纪中、后期法国画坛的真实面貌。最后,观众们将在第三部分与生活在19世纪不同阶层的人物见面,目睹他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以及时尚风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欧洲绘画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更迭速度迅速展开:19世纪,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绘画艺术,先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约1780-1810年)、浪漫主义(约1810-1830年)、现实主义(约1830-1870年)、印象主义(约1870-1886年)、新印象主义(约1880-1990年)和后印象主义(约1878-20世纪初)等几个主要的艺术思潮。其中,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是占据19世纪中、后期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无疑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整个19世纪的这种艺术思潮短期快速的更迭现象、绘画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对古典美术的终结与现代绘画的启迪,无不彰显了工业革命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艺术新潮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震撼力。
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亦称“枫丹白露画派”。其名来自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入口处一个村庄巴比松。19世纪30~40年代,法国大革命的失败,王朝复辟和后来的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多变的政治起伏、工业大都市建设的节奏快速化、生产技术的多样化和商业经贸的货币化,使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虚伪和唯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不断揭露工业资本家丑陋本性的同时,普遍希望在精神上寻求一片能洁净心灵的伊甸园。一批不满七月王朝统治和学院派绘画的画家,陆续来到巴黎近郊的风景优美的巴比松定居作画,并形成画派。他们活动于1830年至1880年间。该派从浪漫主义派生出自然主义创作态度,一方面反对浪漫主义过于夸张的感情和肤浅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以“自然”的风景反抗古典主义做作的“历史”风景。他们拉开了与工业都市的距离,远离政治中心,在汲取荷兰与英国风景画营养的基础上,提出“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他们厌倦都市活动,信奉“回归自然”。该派画家崇尚在自然中寻找单纯普遍的景色,如田野、森林、河岸等。
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80年代。印象主义是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派乃至后印象派是工业革命直接催生出来的一股艺术思潮,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其结果就是终结了古典绘画美学的核心观念,并启迪了现代绘画的前卫理念。
回归自然——巴比松大师绘画实践的文化追求
巴比松画派最主要的绘画理论是摒弃学院派在室内画自然风景的传统,在绘画理念上提出“面对现实写生”的口号,主张画家直接到户外先进行自然风景的写生,然后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风景画的创作;在绘画风格上,他们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精细写实和英国风景画对景写生及其流畅明快画风的影响,做到真实写生而不完全临摹;在绘画意境上,他们强调以画家各自的真实感受去探索和描绘自然环境内在的生命力,从而出现了学院派“历史风景画”所无法企及的将带有情感的人物融入风景的“风景人物画”,恰似中国同时代清中期由“四王”流衍出来的娄东派、虞山派等的山水意境画。正是这种用心去感受自然,描绘自然环境,表现自然风景与人物有机互动的现实风格,一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虚浮,展现了巴比松画派的精髓,不仅迎合了19世纪初期势如破竹的现实主义思潮,也成为艺术史上写实主义的中坚,甚至对后来印象派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奥多·卢梭是巴比松画派的领军人物。此次展出的《郎德省的农场》是卢梭中、晚年的力作,是他对波尔多以南自然景色进行写生后回巴比松历时二十多年辛勤创作的。画面描绘了被画家比喻为“伊甸园”的一片农家庭院的自然风貌。蓝天白云下的农家庭院宁静而有生机:坐落在森林边缘的小院在日落余晖之下,修车的农夫、玩耍的小孩、喂牛和晾衣的女子、闲步的小鸭和蹲坐的黑狗构成生命的主体;院前被砍伐掉的树根区域形成开阔的前景,与后面茂密的树林错落有致;右上方湛蓝的天空给人无限遐想,与工业大都市的喧嚣窒息有着天壤之别。作品以动情的方式抒发了卢梭对乡村生活和纯朴自然一如既往的热爱。当时,照相技术开始普及,正当其他画家筹措加快绘画速度之时,卢梭却费时二十多年不断修改和完善这幅画,1859年这幅画在沙龙展出时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实验性作品。
卡米耶·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中坚人物。此次展出的他的作品以风景画和人物画为主:《罗马圣天使堡》、《露易丝·阿尔迪安》、《伯约明群岛的浴女》和《柳树林中的洗衣女》等。除了《露易丝·阿尔迪安》是以人物画为主之外,其他作品均是风景画。在《罗马圣天使堡》中,拱桥、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和圣天使堡横向排列,前端描绘的是普通船夫的生活情景,在整体风格上依然留有学院派风景画的传统基因:古典式的标志性建筑、晦暗平均的色彩与构图、精谨宏伟的神话风景等。《伯约明群岛的浴女》体现了画家诗意朦胧的晚期风格。画面的主体是水中逆光而立的一株参天大树,隐喻场景的密闭性和私密感。右侧的山石和左侧草木繁茂的堤岸增强了这种隐秘的气氛。叶缝间透下柔和的阳光,静谧和谐,波光粼粼,宛如在仙境之中。
现在的巴比松已经成为众多画廊的聚集地,不少著名画家居住过的房屋被保留至今,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当数米勒的故居了。米勒的主要题材依然是反映朴实的农民生活及其农村风情。此次来展的米勒作品的有《指导编织》和《牧羊女:巴比松平原》,两者都是反映农家妇女编织的生活情景,一幅是成年妇女在室内指导小女孩,一幅是户外放羊女让一侧的小黑犬代为看管着羊群,自己则专心编织着手中的棕色袜子。《指导编织》中的成年女性神态安详,目光专注,小女孩学习织袜,认真可爱。作品中屋顶横梁,房内铺砖,后墙挂橱,门上插匙,柜上有壶,旁有衣物,白猫自乐,阳光柔和,气氛安康,农家勤朴。《牧羊女:巴比松平原》刻画了画家钟爱创作的单独的牧羊女,羊群安和,黑犬尽职,女子朴实,编袜专情,画面亲切,情意感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