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王俊在展览开幕现场
“怎么做 怎么错”——王俊个展展出了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绘画及装置作品,所有的作品被王俊统一到他所构建的系统,强调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走进展览现场,空间给观者的第一感受是:所有作品(不论装置还是绘画)非常连贯和统一。王俊在现场非常巧妙的设计了一条“专家观画路线”图,这条路线主要由黑色的虚线构成,中间穿插少量的白色“桥”,整条路线曲折变化,将所有作品都贯穿了起来。有趣的是,虽然看似有“专家”的的引导,但并没有多少观众选择“专家”的建议,而是绕开或者无视既定的路线,各行其是。王俊说“观者有选择的权利,我只是提供了一种选择”。而这恰恰也呼应了艺术家“质疑”的创作理念。
“怎么做都是对的,怎么错是一个问题”
关于此次展览的主题,王俊在画册的扉页上写到:“在今天,怎么做都是对的。怎么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困境。”
对艺术而言,“怎么做都是对的”,杜尚应该算“始作俑者”。他无限扩张艺术的边界,使其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但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到底什么是艺术?可能现在谁也无法说清楚。而王俊试图通过“怎么错”来展开讨论。
作为怀疑论的艺术家,王俊看清了“怎么做”,当代艺术怎么做都是艺术,均可找到它的合法性;余下的就是“怎么错”了,在王俊的这里,“怎么错”变成了问题,也变成了一种途径。他不断的在作品中尝试做错,通过“试错”寻找绘画的不同方式,表达与交流的复杂性。
展览现场 艺术家王俊(右)与观者交流
撬开“绘画”可否找到注释点
在展览现场,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位观展的年轻人,问他怎么看王俊的作品。他很直接而肯定地说“不怎么样”。继而我问其“不怎么样”的理由,年轻人接着说:“成功的艺术家,其作品皆有强烈的个人化语言。”
他所说的个人化语言指的是“创作符号”,这种认知呈现的是时下当代艺术中一些年轻人急功近利的心理,也是艺术市场上畅销“符号”所营造的“成功学”。实际上,那些失控的“符号”跟艺术早已没毛关系了。
在王俊的作品中,的确看不到“从一而终”的符号,这也是他所警惕的。“任何一种单一的绘制方式,或是观看角度,都难以始终占据王俊的作品。他不断的更换手法、终止情绪,强迫自己走向一种分裂感和复杂性”,这是策展人崔灿灿对王俊作品的评论。
在王俊看来:“‘绘画’是一个词汇。我试着将这个词汇撬开,在产生的缝隙中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能的方式出来,或者试着将这个词汇所涵盖的系统搅乱,看能不能找到可注释的点。”
展出作品被王俊称之为“绘画”,包括装置作品和互动性作品。所有作品皆是对“绘画”本身的回应。同时,绘画的语言方式随之发生转移,不再局限于架上,将其从二维平面进行拓展,至此,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概念不再被延续。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