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0条评论 2013-10-12 17:08:1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名 胡济邦私人相册散页(282张)

1930-1950年代

银盐纸基

尺寸不一

作品简介:在20世纪中国外交史中,胡济邦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极具传奇色彩。驻苏十三年(1935-1948年)是胡济邦外交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这组照片极为少见地披露了胡济邦驻苏时的丰富生活,如莫斯科郊区滑雪、1937年阿尔卑斯山游玩、苏德战场留影、与驻苏大使傅秉常出席宴会、随苏军赴罗马尼亚与埃及考察、1946年出席巴黎和会(背面签字“能欣兄存念,济邦敬赠。一九四六年九月于巴黎卢森堡宫”。钱能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时任国民政府驻法大使馆主管留学生事务。)等,是研究民国外交史上名媛胡济邦生平,民国外交史重要摄影师傅秉常、以及民国政府与苏联苏维埃政府外交史的重要影像资料。部分照片背面有胡济邦亲笔签名。

胡济邦(1911-1995年)记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1935-1948年在莫斯科国民党驻苏使馆工作并兼任《中苏文化》驻苏记者,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报道苏德战争的全过程,是当时仅有的欧战中国战地记者,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杜鲁门、丘吉尔、戴高乐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建国后参加外交部的筹建工作,1956年调《人民日报》任记者,1979年随丈夫毕季龙赴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曾小凤|文

“她的身材不高,两颊和嘴唇的胭脂很红,眼眶染着蓝黛,头发蓬在前头象宫女髻,一身橙红色的西装,这在我习惯了看阴丹布的眼睛不免有点眩晕。”

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谈到1945年6月在莫斯科初次遇见胡济邦时的印象。当时的胡济邦穿衣着妆十分西洋化,并在国民政府驻苏使馆中工作已近十年,是民国最后一任驻苏大使傅秉常的女秘书,曾记录报道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在中国早已赫赫有名。胡济邦(1911-1995年),浙江永康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苏联,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1928年,17岁的胡济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并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转至北京大学借读,后凭出色的语言天赋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莫斯科在国民党驻苏使馆中工作,开始了她长达十三年的驻苏外交生涯。在20世纪中国外交史中,胡济邦被称之为“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中共美女间谍”,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极具传奇色彩。

当我们试图将传奇人物“去魅化”,历史照片为我们近距离认识和还原胡济邦在苏联的外交与生活面貌提供了直接的依据。目前有关胡济邦驻苏期间的照片披露地较少,最为著名的影像是一帧埃德加•斯诺在1943年初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后,拍摄胡济邦驾驶着苏联红军的吉普车在茫茫雪野中奔驰的照片。1941-1943年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兼以《中苏文化》驻苏记者的身份活跃于苏德战场,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新闻记者,发回无数篇关于苏德各个战场的战地报道。她深情地回忆道:“在苏德战场上,我是带着爱、带着恨,真实地记录下许多战时的实况。”如《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列宁格勒防卫战之经过》等文章,成为中国获知欧洲战事动态的重要窗口。对于苏德作战动态的实时报道,在当时牵动着每一个奋勇抗战的中国人的神经。它表明中国不再是“孤战”,而是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阵营中,获得英、美、苏等国的直接援助,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抗战。

拍摄记录苏德战争的全过程,是胡济邦驻苏政治生涯中的至高点,在时序上,1943年初,傅秉常继任邵力子成为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胡济邦成为他的女秘书。在傅秉常驻苏任内,对这位在外交事务中才华毕露的胡济邦是信任有加,目前仍可见二人出席宴会、出国访问及参加国际会议时的照片。在苏联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之际,胡济邦在1943年7月赴伊朗、埃及两国考察。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加入反德国法西斯战争。1945年3月6日,罗马尼亚在苏联强力影响之下,建立起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政权。胡济邦在这一年夏天也跟随苏联红军赴罗马尼亚、波兰等国。1946年,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应邀参加在巴黎卢森堡宫开幕的世界和平会议,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驻苏大使傅秉常为代表之一,胡济邦以中国代表团秘书的身份参加了和会。照片中的胡济邦端坐在中国代表席上的历史时刻,也象征着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中将占有重要地位。由此,这也为胡济邦在苏联的外交生涯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驻苏十三年,是胡济邦早年外交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退回到历史的原境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接连委任驻苏大使,从蒋廷黻、杨杰、邵力子到傅秉常,其意图是不断改进与加强中苏的外交关系,在获得抗战军事物资的援助时,也冀求苏联能够以实际行动牵制日本在华的侵略势力。苏德战争的爆发为中国在抗战外交上的“孤立”打开了缺口,并对中国抗战有着非凡的促动意义。胡济邦驻苏期间的历史使命与价值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在演绎个人的精彩人生时,也伴随着政治时局的变化而呈现出动人的色彩。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1936年初,胡济邦从上海抵达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照片为胡济邦同年冬天在莫斯科郊外的留影,是胡济邦抵苏第一年的照片。照片背面有胡济邦的亲笔:“一九三六年的冬天摄于莫斯科郊外,此地为沙皇时代最大地主之家园所在。”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44年在《苏联战时游记》中热情写下:“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新闻记者。”斯诺与胡济邦同为战地记者、相识于苏德战场,并成为终生的密友。这是胡济邦于苏德战场另两张在零下4O℃凛洌寒风中伫立在斯大林格勒街头的照片。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结束,傅秉常继任邵力子成为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胡济邦为驻苏大使馆的女秘书。照片为傅秉常与胡济邦出席宴会。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在苏联期间,胡济邦穿衣着妆十分洋化,熟络外交礼仪,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建国初年,胡济邦参与新中国外交部的筹建工作,并教大使夫人学习外交礼仪,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任驻苏大使王稼祥的夫人。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1946年,驻苏大使傅秉常以中国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平会议。照片为傅秉常与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吴铁城(1888-1953年)在罗马斗兽场前合影。傅秉常(1896-1965)广东南海人,民国著名外交家,是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广州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景社”的成员之一,擅长风光摄影,拍摄的民国泳装女性肖像尤为著名。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华辰2013秋拍:驻苏十三年 影像中的胡济邦

1946年9月,胡济邦在巴黎卢森堡宫开幕的世界和平会议的中国代表席上。照片背面有胡济邦的亲笔签字:“能欣兄存念,济邦敬赠。一九四六年九月于巴黎卢森堡宫。”“能欣”即钱能欣(1917- ),1944年9月由重庆国民党外交部派往驻法国大使馆工作,1947-1949年驻法主管留学生事务工作。这张照片为胡济邦赠与钱能欣收藏。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