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辰影像2013秋拍综述:稳步成长的中国摄影收藏
0条评论 2013-09-29 09:58:0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查尔斯•杜宾 北京城墙内

查尔斯•杜宾 北京城墙内

1860年

8.5×17cm

玻璃立体照片

佚名 杜月笙家族照片(1063张照片,59张底片)

佚名 杜月笙家族照片(1063张照片,59张底片)

1930-1980年代

尺寸不一

银盐纸基

佚名 李香兰等人相册(49张)

佚名 李香兰等人相册(49张)

1940年代

最大:12×15.5cm

最小:5×7.5cm

银盐纸基

影像拍卖在中国经过八年的历练,进入了稳步增长的阶段,2011年之前,华辰影像的年交易额徘徊在500-600万,2012年交易额一举超过了千万,2013年的春拍,单季成交额超过了千万,此外,统计数据也表明,除了交易总额增加,上拍藏品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了,质量明显提高了,单价明显上升了,买家,特别是机构收藏者和投资者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筹办“百年跨越”摄影原作展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成都摄影博物馆展览大纲的策划已经启动,河南省博物馆开始探索摄影收藏的规则,近十家摄影博物馆的筹划已经提上了日程…官方和民间的摄影博物馆热已初现端倪。

以河南省博物馆近年举办的摄影收藏展为例,藏品采用博物馆收藏级的材质制作限量版,具有影像艺术品特征,博物馆的摄影收藏应为原作,底片或原版照片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特藏馆影像藏品负责人马克•布雷先生(Marc Boulay)介绍:“原版照片更受博物馆青睐,也不尽是因为它的可信度和文化兴趣点,还因为它流传的历史使其更加稀有。原版照片提升了博物馆藏品阐释级别。原版照片和一个影像的出处(Provenance)直接相关。一张原版照片让你体会到一张照片其实是有生命的。在学习摄影史时,我们讲究一张影像的轨迹,就是影像被创造出来后传承的轨迹。例如,一张照片可能是作为家庭生活的记录而拍摄,而后这张私人照片被印刷在报纸杂志上,或放进作者出版的生活回忆录里,进而被作者的家人捐赠到博物馆,最后出现在展览和博物馆的资料库里。这个过程增加了这张照片的可信度,这种传播更是许多人的兴趣所在,因为它使这张照片从单纯记录生活的图像信息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客体。原版照片给予影像本身更多的意义和阐释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图像内容的载体,更承载了所有有关这张照片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人们是如何与之互动的。其真正价值在于承载了一部物质的文化史。”

华辰影像2013秋拍综述:稳步成长的中国摄影收藏

费利斯•比托 被攻占后的塘沽炮台全景照(2张)

1860年8月14日-8月20日

27×64cm

蛋白照片

公泰照相馆 上海长卷五连张(5张)

公泰照相馆 上海长卷五连张(5张)

1870年代

18.5×109.5cm

蛋白照片

一、晚清原版蛋白照片

原版蛋白照片具有颗粒细腻、影调丰富的特性,是1850-1900年代最流行的影像传播媒材和早期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和洗印技术的保存形态,该制作工艺于20世纪初失传于国内,且少有品质完好的原版蛋白照片留存,导致了绝大多数中国博物馆没有机会收藏到原版蛋白照片。

此次秋拍可被视为19世纪中国摄影史重要摄影家原作大集合,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上的皮埃尔• 约瑟夫• 罗西耶(Pierre Joseph Rossier)、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查尔斯•杜宾(Charles Dupin),李阁朗(Louis Legrand)、保罗•尚皮翁(Paul Champion)、弥尔顿• 米勒(Milton M.Miller)、威廉•普瑞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山本赞七郎、阿芳(Afong),以及西尔维拉照相馆(Silveira)、公泰照相馆(Kung Tai)、宝记照相馆(Pow Kee)、苏三兴(Chow Kwa)等原版蛋白照片,悉数登场。

蛋白照片中的珍品当属“全景接片”。因早期采用湿版法拍摄全景接片,需要摄影家具有高超的技术技法,才能将数张照片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这次秋拍就有出自十九世纪全景接片大师、著名战地摄影家菲利斯• 比托拍摄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塘沽炮台和大沽口北炮台的联张原版照片,目前收藏市场所见最早的1870年代早期的上海外滩五联张,此外,香港全景四联张、汕头全景四联张都为此一时期十分难得的珍品。

名片照(CDV,Card de Visitor)是十九世纪中期流行的摄影形态,也是反映早期影楼摄影活动的重要实物。此次秋拍中征集到香港、上海、广州等地众多重要照相馆的CDV,涉及的照相馆包括“西尔维拉照相馆”、弗洛伊德开设的“辉来照相馆”、阿芳开设的“华芳照相馆”、“悦容楼照相馆”(ON-QUA)、“天成照相馆”(TIN-SING)、“苏三兴”等,此外法国“博涛照相馆”(Bartall)于1867年拍摄制作的中国茶女原版照片(5张),晚清历史名人查理•乔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 1833-1885),艺人车玛(Che Man)和詹五九的CDV等,都是早期摄影收藏的珍品。

立体照片也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重要的影像传播方式,这次秋拍包括有皮埃尔• 约瑟夫• 罗西耶、李阁郎、查尔斯•杜宾、保罗•尚皮翁等人的早期立体照片,还有日俄战争立体照片一组(50张),美国摄影家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拍摄的《立体照片中的中国》,安德伍德制作的环球立体照片系列(1200张)都是中国摄影收藏最重要的博物馆级的藏品。

石少华、袁克忠等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相册(74张)

石少华、袁克忠等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相册(74张)

1930年代

银盐纸基

大:9×6cm 小:4×5.5cm

二、民国摄影相册

由于中国摄影收藏出现的滞后及特殊的历史环境,导致大量的民国影像未能成为公众资源,而鲜为人知。在影像收藏财富效应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珍贵影像史料出现于收藏市场,并将导致民国影像史和中国摄影史的重构。此次秋拍历史题材重要相册就包括反映德军庚子事变时期的军事行动《八国联军侵华私人相册》(212张)、传教士费舍尔(Fisher)家族收藏的清末民初玻璃幻灯片及书稿(158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反映张勋复辟时期的北京相册(27张)、日伪军胡鹏部队影集(39张)、杜月笙家族影集(1063张)等。另外,反映民国全国各地历史风物民俗的相册一直是影像拍卖市场的热点。此次秋拍中此类拍品可谓精彩纷呈,其中包括由清末植基农业公司拍摄内蒙农畜业民俗照片一组(45张),民国初期云南德宏地区的珍贵影集(50张),杭州英华、活佛、大方伯、二我轩等不同照相馆拍摄的杭州西湖相册,以及记录1932年哈尔滨水灾的珍贵影集(94张)等。

德国胶澳总督府 胶澳发展备忘录(11册)

德国胶澳总督府 胶澳发展备忘录(11册)

1899-1910年

30×21cm

古籍善本

三、影像古籍善本

在华辰影像2009年推出“中国摄影史重要古籍善本书”拍卖后,一批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而“遗失”的摄影古籍善本陆续浮出,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品属性,在中国摄影文化传承中国摄影文化发展史、视觉艺术史、中外交流史,以及在中国美术史、传播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收藏摄影书,第一注重摄影家的艺术成就,其次是具有艺术品属性的图书,加之出版商、出版年代、版本、发行量、品相,有无作家签名以及被收藏的历史等诸多因素。

古籍善本摄影书的收藏还可拓展到早期摄影杂志,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将蛋白照片手工粘贴入册的定期出版物,如《中国杂志》(The China Magazine)和《远东》杂志(The Far East Magazine),以及民国出版的摄影杂志和早期解放区出版的摄影培训刊物。

本次拍卖珍贵的古籍善本包括堪称山东发展史全景的发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1册)、版本稀少的《热河》(4册)、风光摄影大家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限量1000本的《扬子风景》(1926),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拍摄的第一本中国女性人体摄影集《百美图》(1928)、良友图书出版的《中华景象》、艾一•伊德的《天津》和《廊坊》等众多内容。

此外,此次秋拍还将推出明信片专题系列,其中包括罕见的清代火车系列明信片(1044张)、扬子江系列明信片(30张)、吸烟者明信片系列(20张)、巴黎北京汽车拉力赛明信片(27张)等重要作品。

蔡尚雄、吴群、冀连波等 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战地摄影照片及底片

蔡尚雄、吴群、冀连波等 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战地摄影照片及底片(1048张照片,433张底片,1张彩色底片)

尺寸不一

1945-1950年

银盐纸基,底片

四、红色专题

红色影像收藏一直是华辰影像拍卖的特点之一。此次秋拍,就有原《人民画报》副总编辑蔡尚雄在解放战争期间拍摄的晋察冀解放区原版照片一批(1048张照片、433张底片)。还有共产党第一代摄影家拍摄于抗战期间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原版照片一批,华北画报社拍摄的解放战争原版历史照片一套,建国后“西南画报社”拍摄的西南解放区的原版照片一批,建国初期“镇压反革命”和“一贯道”资料照片,反映文革和知青的珍贵史料,以及国外通讯社、图片社早期的发稿照片,如195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原版标准照。

佚名 庚子事变时期德国私人相册(110张)1900年代

佚名 庚子事变时期德国私人相册(110张)1900年代

最大:13.5×17.5cm 5.5×7in.

最小:5×6cm

银盐纸基

五、中国摄影文化收藏脉络的构建

中国摄影收藏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到西方摄影文化价值判断和喜好的影响很大。如果将摄影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形态的收藏门类,就需要建立中国摄影收藏的价值判断,也就是由中国学者和藏家认同的影像艺术品构建起的收藏市场。因此,我们在鉴选拍品时,十分注意作家和作品在中国摄影文化发展脉络中的地位。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华辰影像已初步建立起早期原版老照片、纪实性摄影艺术和当代摄影(包括艺术摄影和采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三大类,其中可细分为:

(1)中国重要摄影家的代表作;

(2)中国历史和摄影史上著名的影像(摄影者不详);

(3)艺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y,包括沙龙摄影);

(4)当代影像艺术(包括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

(5)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

(8)国外名家名作;

(9)底片;

(10)摄影图书 (古籍善本影像书);

(11)手稿和信札;

并从中延伸出CDV,立体照片、照相馆的照片、画意摄影、中国早期戏曲照片和长卷大合影等具有中国摄影文化特征的收藏脉络。当然,这些类别和脉络将随着收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和变化,并为构建中国摄影文化的收藏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