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主:上海先行者何浦林
0条评论 2013-10-16 10:10:52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Sam Gaskin

今年六月的巴塞尔艺术展上,何浦林在自己的展位

今年六月的巴塞尔艺术展上,何浦林在自己的展位

送别一位访客后坐下没多久,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就又站起来问候画家周铁海,他是溜到香格纳M50画廊屋后找香烟。像这样的上海当代艺术开拓者突然跑来,对何浦林并非什么稀罕事,他在20年前就已经和这座城市艺术界最响亮的名字建立了关系。“铁海在画廊最开始就有参与,”他说。

何浦林开始办画廊的时候,中国艺术家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多数早期的从业者都死死盯着北京。他却一直坚信上海和这里的艺术家将是他成功的关键。

在瑞士苏黎世郊区长大的何浦林是1985年来到中国的,当时作为交换生在复旦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和电影。1989年毕业后,他在苏黎世工作,给早期在建筑业使用的电脑写使用说明书。但是他很会回到了东方,1992年定居香港。他在那里发现自己的兴趣从电影转移到了艺术。“我意识到电影没那么有意思了,”何浦林说。“艺术世界里有更多变化。你可以有更多的表达。”

他在万玉堂画廊找到一份工作,卖吴冠中、陈逸飞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经历了一段惬意的时光。这份工作提供了一个氛围,让何浦林禁不住开始了解起中国艺术来。“许多艺术品,我第一眼的印象是不喜欢的。但是由于我被迫去看它们,我看到人们对它们是很认真的,我意识到我得再去看几眼。”

然而最终他还是离开了那座城市。“香港不是很适合我,我们合作的艺术家也不生活在香港,”他说。“他们在中国。”

1995年,距离第一次来访已经过去十年,他再次来到上海,帮松下公司建立一个分公司。但此时他已经开始筹划开办自己的画廊的计划。他联络艺术家,探访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往往就是他们家中的一个房间,其中大多数从他家骑车15分钟就能到了。“我在寻找另一代艺术家,在香港没有展过的,”他说。“但他们不是只有两张画的年轻艺术家。大多数都是从85、90年开始就已经很活跃了。”

下一步是找场地。“我想租一个空间,开一间画廊,但那是不可能的,太贵了,而且没有市场,”何浦林回忆道。“那时候多数人不把中国艺术当艺术的。我认为这很蠢。当代艺术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创作,但多数人都在无视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地方。我认为他们也许错了,如果我在这里做点什么,会是件大事。”

第二年,他在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波特曼丽嘉酒店办起一个画廊,只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电话分机。“有人跟我说二楼有些空白墙壁,”何浦林说。酒店总经理把这些墙免费租给了他,这位经理“懂一点艺术,知道有一些新潮流即将开始。”

何浦林的第一场展览准备了丁乙的“十士”系列的15幅作品。“这在当时挺激进的,”他说。“报纸都不允许提它,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应该能被大众理解的。他们认为人们会不理解,从而被激怒。”

十七年后何浦林还在展出丁乙的作品。和艺术家保持长期关系是他从一开始就在坚持的策略。“你没法说服别人相信中国艺术在有一天会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长时间把这些东西摆在他们眼前,他们会突然改变看法的,”他说。

1999年波特曼被卖给丽思卡尔顿,香格纳被迫搬迁,在复兴公园找了个小空间,2000年搬到了苏州河的一座大仓库里。两年后画廊在M50创意园安顿下来,一直到今天。那是在莫干山路50号的一座纺织厂改造的空间,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区。包括薛松、张恩利、周铁海在内的七八位香格纳艺术家直接还在M50有工作室,离何浦林很近,如果他们愿意,一天可以见他很多面。新一代艺术家,包括徐震、杨福东等,也在香格纳的桃浦展库附近有工作室。

他和艺术家保持了融洽而坚固的关系(现在画廊正式代理的有40多位艺术家),多年来这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们知道的比我多,”他说,“所以多数时候都是很容易的对话。这就是有全国最好的20个顾问的好处。他们不会做垃圾。他们花时间做他们的艺术。他们都是很强悍的个体。”

2008年在北京草场地以及去年在新加坡吉尔曼军营艺术区的新画廊彰显了何浦林的成功。很多香格纳艺术家近年都在上海举办了重要的博物馆展。“15年后你在民生美术馆看一个展览,你会意识到我们做的这一切是有意义的,即便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他说。

对于何浦林的成功之路,事后想起来自然简单,但当初搬到这里来的动机是什么呢,又是什么促使他20多年来一直待在这里?

“参与到世界里,”他说。“这里的艺术家对当下的状况是有感觉的。他们必须消化吸收很多东西;他们有问题,有对世界的阐释。这是让我接近这个世界,去理解它的一个方法。”

何浦林的父亲是在苏黎世的一位画家,他说你只盯着一个东西看个50年一样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比如一朵花。但是何浦林早在六岁就决定他不要作一个艺术家。“没天赋,”他说。“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跑到地球另一面来,在一个没有艺术市场的城市开画廊,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么做所需要的勇气,不是给人看张画就行了的。

“是的,表面看起来是这样,”何浦林说。“但如果你看到一个有2000万人的城市没有画廊,其实就不算多么勇敢的事了。”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