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双年展之营造”——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
0条评论 2013-10-20 23:42:4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姚大钧

楼南立形而下

楼南立形而下

社会参与与“声音 2.0”

本展观众会质疑:为何我们要把“啪啪”这样一个不是艺术作品的传播平台放在此次大展中突显展示?

固然早在1997年成立的“中国声音小组”的实地录音(phonography)工作中已将创作权还给被录者,人民百姓已是声音的真正创作者;它是社会导向、社会测量(甚至2003年“北京声纳”的标题字面本意就是社会测量、探测),但艺术工作者究竟仍居不可少的中介(甚至掠夺者)地位。即便最年轻、前瞻的媒体团队RMBit,他们作品虽然是社会数据采集(crowd sourcing)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社会集体自发创作。

到了香港制造的Talkbox、国产“啪啪”、微信之类的智能手机专用社交媒体平台出现,利用Web 2.0模式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人民真正成为作者,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声音体”生产与流动。声音体,就概念原创人、具象音乐发明人皮耶·谢弗(Pierre Schaeffer)的定义,必须是录音。当然,声音体并不是狭义的艺术作品,但也不需要是;因为“啪啪”经由使用者自行定义而出现的创造力、想像力、可听性、消费量,早已远远超越并抛开“艺术”的境地。

这些声音体主导的社会媒体,是声音的集体快感,是听觉感官的势力抬头。它是法国文化学者雅克·阿达利(Jacques Attali)老早预见而久久未实现的下一时代“人人创作生产声音”的终于实践。它不只是“全民开讲”,更是“全民开听”。

社会参与,对于声音实践而言已经不是口号,甚至不是目标,而是当下现实。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