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燎个展:把生活放进去
0条评论 2013-10-31 10:19:20 来源:艺术银行 作者:黄浩

《艺术是真空》 霓虹灯 尺寸可变 2013 年

《艺术是真空》 霓虹灯 尺寸可变 2013 年

“艺术是真空”5个字来自李燎岳父和他争吵时曾经说的一句话:“你是真空中的人,我们都是俗人。”这是李燎艺术家身份的遭遇,在入围今年“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中国新锐艺术家”之后,他将创作经费4万元送给了岳父,并将这个故事相关的实物和文字资料在外滩美术馆的展览中展出。同时,在空白空间的展厅,李燎将这5个字用霓虹灯再现了一遍。

《马拉松》是个4小时的行为作品,一台电视,一个茶几,上面放着一包烟,一杯水,艺术家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看着电视里的马拉松比赛,边上的保安则举着一块牌子,上边写着“行为艺术家表演中,请勿与艺术家互动交谈”。潜台词则是对观众说:你已经进入艺术家的艺术,不要再过多介入他的生活了。这里其实已经找到李燎创作的核心词——“生活”。

考察一下艺术家之前的作品,例如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ON/OFF”群展上展出的《消费》:李燎将自己的一段生活搭进去,通过招工进入富士康工厂工作45天,用这段时间的工资购买了一台自己和工友生产的苹果iPad mini;2011年的《单人床》:在武汉街道上清洁出一块单人床大小的地面,以睡到自然醒或遭遇意外性打断的方式作为结束;再到这次展览的两个作品,它们被解读之后引起的关于生产、殖民、荒诞等的讨论还是其次,重点首先应该是艺术家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甚至把二者当作一回事的态度,这已经与空白空间以往——甚或未来——的策展习惯很不相同。

李燎的每个作品都是自己现实生活的一块切片,它们的切面虽然不像社会精英们那般整齐光鲜,但艺术家不想通过遥远的西方流行审美或高级理论体系将其打磨之后放在聚光灯下,本来的形态是怎样就怎样,原来的位置在哪儿还在哪儿,唯一不同的是“我”选择将它给“你”看了。在《艺术是真空》里李燎直接将自己的现实遭遇不加任何粉饰就展示出来,霓虹灯没有弯折成有形式感的字体,电源线也顺其自然地搭在上面,显得满不在乎又理直气壮,如同在之前的作品《天蝎座》里还原女友出轨的脏乱房间一样,并不是为了报复或为尴尬寻找台阶,只是因为同岳父的争吵是艺术家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就足够了。李燎不仅让生活介入艺术,在《马拉松》里,还让观众介入他自己的生活,展览空间其实是艺术家的生活空间,让人在展厅中走进他的日常生活:抽烟、喝水、看电视,观众最好不要从头看到尾。但展厅里的4小时还只是冰山一角,完整的作品应该是这个行为加上艺术家思考布展之外的所有时间。这就让带着“艺术高于生活”的观念前来找惊喜的观众失望了。但是《马拉松》或者《艺术是真空》不需要传统机制颁发许可来证实自己是否有变成艺术品的资格,在它们被呈现之前就已经是了。就像考试分数是写卷子的时候决定的,老师在讲台上念出来只是让大家知道而已。

不依赖艺术机制也就让艺术摆脱了被策展人和画廊选择的被动命运,只依靠艺术家的自觉就行了,也就是说:没有展览和藏家的时候艺术家应该做什么?

展览时间:2013年09月07日 — 11月17日

编辑:admin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