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桂华:国企掌门人的国际挑战
0条评论 2013-11-01 14:48:02 来源:艺术商业 

\

文物商店学徒结缘文物

说起温桂华与文物的结缘,还要从1971年开始。那一年温桂华刚刚初中毕业,还是一个不到17岁的小女孩。初中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位于琉璃厂的北京文物商店,因为没能进工厂成为“八大员”,文静的她不很情愿地走进了青砖灰瓦的铺面店堂,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当时对琉璃厂的文物商店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直到被分配到那里之后我爸就骑车到琉璃厂看了一下,回来跟讲我那里主要卖盆和碗。我听后以为文物商店卖盆和碗就像日杂店一样,当时还寻思着卖旧的还不如卖新的呢。”

作为北京翰海拍卖前身的北京市文物商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文化街上,成立于1960年5月。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北京文物商店曾经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文物的征集、管理、保护、供应、流通和文物研究工作做出很大贡献。而回想当年初入文物商店的那段生活,温桂华至今印象深刻。作为当时被分配来的第一批学生,温桂华每天不是为店内的“瓶瓶罐罐”“盘盘碗碗”做清洁,就是帮店里的老师傅为文物商品贴价签。“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挡在玻璃上的一块块门板,那会的玻璃不比现在,就是最普通的那种,为了安全起见,每天下班时都要上‘门板子’挡住。之后要用鸡毛掸子将店里的瓷器收拾干净,前两天我还和别人说过这段事情,没有一定的水平,谁敢拿掸子上去掸瓷器,万一碎了怎么办。”在完成了基本的清洁工作之后,温桂华就开始日复一日与瓷器打交道。“那会我们每天都要与瓷器接触,包括对瓷器的基本清理,在一个大盆里装满水放在火炉上加热,然后刷净瓷器的外表。那时候因为年纪还小,所以对这一切都很有兴趣。”

不过,当时的温桂华并没有想到这将会是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因为有老师傅做依靠,所以她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保证店内货源全面,全国各地文物商店都会定期相互调剂文物商品。工作仅仅一年有余的温桂华,被单位作为年轻培养对象派出去征集文物。按照当时的流程,挑完商品后要对文物商品进行定价。但由于她平时没有做好“功课”,所以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从南方回来后的温桂华立即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由于她当时供职的部门是外宾服务部,所以外语也是她认真学习的一项技能。“当时没有怎么学外文,但是那些老专家们都会说外文,就是那些看店的老先生。我去的那时候这些老先生其实也就是50多岁,但由于他们过去就是在老琉璃厂做洋装的,所以都会讲外语,讲得好着呢。因此我们也要跟着学一下报价、讲价等日常用语。”

在文物商店漫长的学习时间里,温桂华不仅丰富了相关的文物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她逐渐热爱上文物事业。她的爱岗敬业和刻苦努力,也赢得了单位的肯定,多次被选送出去参加学习。她曾在北大中文系学习三年,精修的汉语言文化,使她在今后的发展中,拥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温桂华曾师承赵嘉章、耿宝昌等著名文物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温桂华很快掌握了陶瓷、玉器、青铜器的发展史和文物鉴定理论,成为当时国内深具影响力的文物鉴定专家。

做拍卖更要保护民族文物

正因为有着在文物商店那段时间的积淀与经历,让温桂华对文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文物经营与拍卖应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温桂华认为,凡文物公司征集的文物精品,无论中间的利润空间有多大,都应坚持优先提供博物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期,国家对文物买卖有严格的限制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保护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要,人们对文物的消费需求也日渐迫切。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文物市场随之解禁、松动和逐渐发展起来。潘家园、古玩城等全国多个地方都在经营古玩。文物放开以后,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像过去那样处于垄断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这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有促进作用,引起了更多人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特别是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的开办,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文物市场的发展,使得北京市文物公司在收集、供给、管理文物上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形成了文物市场各环节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在业界树立了文物创新传承发展的新标杆。但是不论市场如何火热,温桂华始终坚持着她保护民族文物的初衷与看法。

早在1996年,温桂华便在上海识得嘉庆珍品黄地粉彩包袱瓶,此件作品不仅填补了国内文物资料的不足,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鉴赏实物。2000年,圆明园遗珍清乾隆六方套瓶在香港公开拍卖,在我国政府以外交手段交涉未果的情况下,翰海公司果断作出用经济手段收购流失文物的决定,最终以2090万元将漂泊海外140余年,现存世仅两件的一级国宝,收回祖国的怀抱。2006年6月10日,在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文物公司将此珍品捐献给首都博物馆,此举也在文物行业传为佳话。同年她在海外征集作品时,发现一幅漂泊海外65年之久的徐悲鸿《愚公移山》油画真迹,温桂华几经辗转,终于说服卖家将真迹留在了祖国大地。

“能和这些国宝级的文物相遇,是我的荣幸,能让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回归,是我的愿望与追求,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努力。”这是温桂华对于民族文物回流发自内心的想法。2006年6月25日,徐悲鸿的重要作品《愚公移山》在翰海春拍上以3300万元的价格成交,不但创下了当时徐悲鸿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也创下了当时国内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在这件作品的价格背后,还有着另一个更为传奇的故事。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