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现场,略显疲惫的策展人俞可接受99艺术网采访
2013年10月29日下午三点,城市幻象-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在重庆美术馆新馆开幕。此次展览共47位年轻艺术家参展,分别来自重庆、成都、北京、广州、云南和江浙地区。作品主要以架上绘画为主,雕塑、影像、图片和装置有少量作品呈现。策展人俞可告诉99艺术网,此次展览是10月8日接到通知落实要做的,一时间,经费拮据、时间紧张、团队业余化等问题都摆在了他的面前。在开幕现场,忙碌且略显疲惫的他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谈到,此次最大的感受就是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展览而成为穷人。
展览的历程就是探索的历程
99艺术网:本届双年展以“城市幻象”为主题,而场馆本身的建筑特色也有一定的"幻象"色彩,您怎么看待这次展览在场馆中展出的效果?
俞可:我觉得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而且在最黄金地段,对一个美术馆来说很不容易。场馆本身是不是像一个美术馆,是不是做得很好,在我的整个展览过程中还有一些欠缺。如何构成一个幻象或者是对城市的一种理解,更多的还是在艺术家和策展团队的一种努力下形成的,所以你们会看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相互之间的交替。
99艺术网:有没有艺术家专门为此次展览而创作作品?
俞可:还是分成两个部分:有一部分艺术家早就关注这个话题,关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的困境和我们对未来的一些想象、展望,或者说对于城市的一种批判等等。但是也有根据具体现实,尤其是重庆地区的一些个别艺术家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但这个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这不是这个展览遇到的问题,中国的展览历来有一个艺术创作怎么能够去对应一个文化命题,怎么能够和空间产生联系,怎么有机地和这个城市相结合,怎么建构一种和城市的亲情关系。我其实都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做的,之所以问题这么多,正好也给我们艺术创作带来一种挑战,或者说给我们的实验性提供了一些空间。
99艺术网:你之前也说过青年艺术展主要针对45岁以下的艺术家,其实这次参展艺术家中80后占了很大比例,这个选择是不是有刻意的倾向性?
俞可:没有,我选择艺术家没有看年龄。只是划了一个45岁以下的限度。比如,假如一个人只有十几岁也能够参加,问题不是很大。
99艺术网:因为现在很多城市、机构在做年轻艺术家的推广活动,这次展览可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对青年艺术家的一次推介、宣传?
俞可:我不是说其他人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动机或目的有什么问题,但我这次展览,还是尽量回避展览中会不会和市场或者说我们那种不尽人意的东西去产生联系。我希望展览是一个单纯的、有一定说服力的展览,我们有意识回避展览中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99艺术网:这次参展艺术家的比例构成是按区域来划分的,重庆本土艺术家占很大一块份额。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划分呢?
俞可:我们都比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但地方保护主义永远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在这儿做这件事,就会有所偏重,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或者说是一种权利笼罩之下的阴影。其实从理想或者从宏观的角度讲,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去面对我们的艺术家选择,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者选择艺术家的过程当中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又出现了,可能是因为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或者说我们的一种需求来作出一种选择,这对我今后也是一个挑战,就是你怎么去克服面临的困境。
99艺术网:之前您也提到,其他城市艺术家是通过在不同城市设立评委会,以推介的形式参加此次展览,那重庆本地是怎样选择的?
俞可:艺术家的选择肯定有一个全方位的定位,因为我就是为了克服我们自己的偏见或者地方保护主义,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请很多人帮助我们推荐艺术家,包括岳敏君、方力钧、张晓刚、隋建国、杨劲松、管怀斌等,我真的尽量想办法克服这些东西,但是不是能够把我的片面性、局限性克服掉?可能只有大家来评判,我也没办法。
【相关资讯】
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开幕 80万打造世界上最贫穷双年展
编辑:李璞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