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画家钱培琛伪造名画惹官司 艺术经历坎坷
0条评论 2013-11-09 11:50:19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吴丽玮 刘敏

钱培琛祖籍浙江舟山。解放前,他父母离开几个孩子逃到了台湾,当时12岁的钱培琛是家中老大,他和几个弟妹由奶奶一起抚养。稍大后钱培琛投靠了在上海的姑姑,之后考上了师范大学的数学系,毕业后在虹口区鲁迅中学当数学老师。徐思基当时在虹口区另一所中学当美术老师,因为钱培琛也喜欢画画,两人成为朋友。徐思基说,钱培琛的爸爸经常会寄来一些国外的印象派画册,这在当时非常珍贵,每次去钱家看画册,都要先把手洗干净。

钱培琛没学过美术,画画全凭爱好。画家沈天万是刘海粟的学生,“文革”前就在上海开私人画室教人画画,“文革”期间通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钱培琛,有时钱培琛会到他家谈艺术,他也会指点钱培琛的画作。沈天万说他不看好钱培琛在这条路上的发展,“搞数学的人就不应该画画,数学比较严谨,什么都是以正确为主,但画画应该自由发展,画得不好,改一改很容易”。

出国前,钱培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的唯一印记是“文革”后的一次画展。1979年,由沈天万、徐思基、钱培琛等人发起的一次画展曾在艺术界产生了影响,参与这次画展的共有12名画家,因此被叫作“十二人画展”。他们中大多不是科班出身的美术专业人士,而是在“文革”中蛰伏着、受西方印象主义影响的“野路子”画家。作品题材和当时美术界浓郁的政治色彩毫不相干,大多是风景、肖像和静物油画。这次画展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夏葆元说,钱培琛曾告诉他,复制画作开始因两个西班牙经纪人,这两个西班牙经纪人是在西四街画画时认识的一对情侣,男的名叫何塞 卡洛斯 伯甘迪奥斯 迪亚兹,女的名叫格拉菲拉 罗萨莱斯。夏葆元说,他很怀疑这两个经纪人并不是西班牙人,从名字上看更像是讲西班牙语的南美人,而南美人在美国人眼里声名狼藉,常干一些不良的勾当。夏葆元说,当时钱培琛复制的还是一些写实风格的画作,模仿的大多是50~100年前美国、欧洲二三流画家的作品,算不上名家,因此也谈不上造假。这样的画很受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欢迎,一般他们买回去会挂在客厅和餐厅里用做装饰。钱培琛画一幅画的收入大概在500~800美元,甚至低到300美元的活儿也会接,但这显然比在街头画画好多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钱培琛的妻子和女儿来到美国和他团聚,他们一家的生活逐渐变得好起来。钱培琛的妻子在靳羽西家里做管家,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她退休。钱培琛的两个女儿在美国也适应得很好,大女儿去美国后两三年和当地一个来自上海的小伙子结了婚,小女儿后来嫁给了一个台湾富商,生活富足。

钱家在纽约皇后区买了房子,此后钱培琛和其他中国画家的联系逐渐变少,反而是钱培琛的大女儿倒常被画家们提及。钱培琛的大女儿在纽约一家泳装公司做部门主管,一些生活窘迫的中国艺术家会应征到她的手下设计泳装和花布。

与钱培琛合作的两个经纪人开了一家画廊,钱培琛是这间画廊的专属画家,钱培琛与画廊合作的故事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间画廊太默默无闻,我们无法获知钱培琛在其间的活动情况,但据美国警方公布的信息,钱培琛在90年代就开始陆续仿制名家的画作,包括马克 罗斯科、杰克逊 波洛克、罗伯特 马瑟韦尔、威廉姆 德 库宁等大师的作品至少63幅。这些作品并不是对存世作品的复制,而是钱培琛根据这些画家的画风炮制出来的新作品。

警方最近公布说,自1994年开始,罗萨莱斯将63件画作出售给了两个曼哈顿的画廊,一个名叫“诺德勒画廊”,位于曼哈顿下城,另一个是该画廊前雇员朱利安 韦斯曼在2007年开的一家画廊。女经纪人罗萨莱斯为钱培琛的作品编造了离奇的来历:她说这些画作基本上都来自于一位匿名收藏家,后来大家管这名收藏家称作“小X先生”。罗萨莱斯谎称,小X先生的父亲是一名富豪,他曾经的情人是一位花花公子兼美术馆拥有者,也是“同性恋艺术圈”的一名关键成员。这位情人曾为两个知名的画廊工作,因此老X先生也得以周转于众多工作室,并在50年代走后门买到艺术作品,秘密保存起来。当老X先生和那位情人都去世后,小X先生就开始悄无声息地出售这些未著录的艺术品。

起诉书说,诺德勒画廊销售的40幅赝品共收益6300万美元左右,其中4300万美元由画廊所有,罗萨莱斯获得了2000万美元;通过朱利安 韦斯曼售出的赝品共计销售金额为1700万美元。警方在调查中认定,钱培琛在2005年12月靠一幅作品挣了5400美元;2008年2月,他又靠另一幅作品挣了7000美元。

在十几年杳无音信后,徐思基说他在2000年左右接到了钱培琛的电话。钱培琛回到了上海,一开始没有地方搞创作,徐思基把自己的画室借给他。出国20年,钱培琛的画风转变了很多,现在他喜欢使用麻布拼贴的形式作画,比较多的是画鱼、马、侍女等等,画幅很大,远看色彩冲击力很强。徐思基说,钱培琛在画室创作时是上海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时期,使用旧麻袋作画,画室会搞得很脏,麻袋味道也非常刺鼻。钱培琛集中创作一批后,邀请上海的艺术家朋友过来欣赏、评论。徐思基回忆说:“来的都是朋友,所以大家都是捧场说好话。我觉得他在国外接触了比较多的绘画风格,受了影响,找到了自己想表现的途径,看起来感觉很新鲜,国内没见过有人这么画。”夏葆元说,他也被邀来参加,他说他给钱培琛提了意见,觉得应该画得更细腻一些,但钱培琛不以为然。

钱培琛集中搞创作的目的是想开个画展。这在徐思基看来非常容易理解:钱培琛多年没有回来了,应该办个画展给自己造造势。他有朋友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介绍钱培琛去那里办画展。这是钱培琛在国内办得最大的一次展览,一共5天,开幕式酒会邀请了很多朋友,搞得很热闹。办这样的画展需要自己出钱,当时的场地租金是每天2000元左右,此外还要自己张罗那些来开幕式捧场的朋友吃饭,花钱在媒体上写文章。徐思基回忆,这次画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他的创作手法比较新,麻袋味道比较重,大家都接受不了,所以当时一幅都没有卖出去。画展期间,报纸上只登了一块豆腐块文章,花了几千块钱在一本艺术杂志上登了一下也没什么反响”。

在钱培琛回国办展览的头几年,他在美国的两个经纪人也常来帮忙。徐思基说,除了刘海粟美术馆的展览,两位还帮钱培琛布置过上海艺博会的展出。“他们俩很热情,在酒桌上就能跳起舞来。我觉得钱培琛的画应该只有西班牙人比较能接受。有一次钱培琛告诉我,他在刘海粟美术馆的一幅展品卖出去了,买主是西班牙文艺联盟驻远东地区总代表,价格是5000美元,这个买主就是他的经纪人介绍的。”

但钱培琛和这两个经纪人的合作很快走向了终结。策展人金盼曾帮钱培琛做过一次小规模展出,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展出的目的就是帮钱培琛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画廊。画展在一个私人画廊的小型展示空间里,画作不再是大幅的麻袋拼贴,而是小型的撕纸拼贴画。这次画展帮他找到了“BB画廊”,之后该画廊帮他做了展览,出了画册,但双方的合作并不顺利。金盼说,钱培琛最近又在和韩国领事馆做一些活动。“如果和BB画廊合作良好的话,不应该会和其他人办展览。”

金盼和这群早期旅美画家接触较多,他觉得这些画家都很难被上海艺术市场接受:“上海最顶级的画廊是瑞士人开的,他们基本不接受旅美画家,唯一例外是李山,主要原因是他的风格是政治波普,外国人喜欢中国人的这种风格。这些旅美画家年龄都比较大,资历比较深,画作的价格是按美元计的,小的画廊承受不了,况且他们也看不上小画廊。”

有关钱培琛的假画,夏葆元说,他虽然没有看过,但他认为这种仿造应该不会很高明。“我了解钱培琛的技术,他画得比较粗糙,即使能模仿了波洛克的形,也无法模仿波洛克的精髓。在‘艺术学生联盟’时期,钱培琛虽然和一些高超的艺术家同在版画室学习,但他的文化素养不高,没有领会美国精神是什么,他没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个粗人。”

夏葆元觉得画作能欺骗众人双眼,还是因为“美国人也很多不是内行,这类画廊面对的客户群可能也不懂艺术”。最早发现自己被骗的是比利时对冲基金的一名经理。他在2007年购买了一幅波洛克的画,这幅画也是罗萨莱斯最成功的一笔交易,经过朱利安 韦斯曼之手卖了1700万美元。这名基金经理发现,这幅画上使用的两种绘画颜料是在波洛克去世之后才被研制出来的,于是报了警。

由于美国法律规定,仿造名家的画作,甚至在画作上仿冒画家的名讳都是合法的,只有冒他人之名销售赝品才触犯法律。因此钱培琛目前处境安全。自2009年美国警方开始调查此事后,他每年回国的时间变得更长,基本上每年三四月回来,一直待到圣诞前才回美国。几年前,钱培琛在上海买了房子,徐思基说,是一个没有厅的两居室,有时画作堆满了屋子,显得十分拥挤,因此他猜测,钱培琛的经济状况至今仍不是太好。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